2016年6月號《積極樂頤年》

 

如圖畫中,你看到的是一位老人或是一位少女?到底長者只能作為被照顧者,或是可積極地選擇屬於他們的生活方式,對社會作另一種貢獻?今期我們將以「積極樂頤年」為題,探討長者如何成為社會資本,讓退休後的生活演繹出更多無限可能。


何謂老年

 

老年泛指少年、青年、中年之後,人生週期的最後階段。聯合國定義60歲及以上為老年,同時,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的退休年齡也設定在60-65歲,並在退休同時可享有養老金等社會保障。香港公務員現今的退休年齡為65歲,社會福利署的高齡津貼及長者咭的發放對象是65歲或以上長者,而享用長者醫療券的年齡為70歲。

 

以下列表為世界各地的長者福利年齡︰

國家

Country

福利年齡

意大利

Italy

59

59

英國

United Kingdom

60

60

韓國

Korea

60

60

法國

France

60.5

60.5

日本

Japan

64

62

澳洲

Australia

65

62

丹麥

Denmark

65

65

加拿大

Canada

65

65

芬蘭

Finland

65

65

愛爾蘭

Ireland

65

65

新西蘭

New Zealand

65

65

墨西哥

Mexico

65

65

德國

Germany

65

65

美國

United States

66

66

挪威

Norway

67

67

(資料來源:OECD Pensionable Age and Life Expectancy, 1950-2050

 

聯合國預測,長者人口佔全國人口最少20%的國家,將由2015年的53國上升至2050年的145國。現今出生的小孩,人均壽命的預測將延長至80歲。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於2014年發表「人口老齡化將在未來20年內削弱經濟增長」報告中顯示,到2020年全球超老齡化國家,即長者人口佔總人口20%以上的國家,將從目前的3個上升至13個,2030年更增至34個。

 

聯合國於2015年公佈的「世界人口老化」報告中顯示,出生率持續下降,加上醫療技術及生活環境的提升,是導致全球人口老化的主因。而在一個世紀前,人口老化問題只集中出現在已發展國家,時至今天,亦已成為發展中國家面對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於2002年發表的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報告中提及人口老化帶來的挑戰,包括醫療,經濟,長者照顧,長者性別不平均而帶來女性長者遭受的待遇問題等。面對全球人口老化的挑戰,聯合國呼籲各國,消除年齡歧視已成為當前需解決的問題,各國必須保障長者的權益與尊嚴,讓他們有充分參與社會的機會,並確保有意留守職場的長者得到僱用機會。


何謂積極樂頤年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把active ageing(本港譯名為積極樂頤年)定義為,透過優化健康、參與和保障,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提倡通過不同程度的參與,如社會、經濟及家庭活動等,打造身心健康的生活環境,轉化成另一種社會資本,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Europe, UNECE與歐洲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2014年共同發表「積極樂頤年指數2014分析報告」(Active Ageing Index 2014 Analytical Report)。報告運用積極樂頤年指數反映28個歐盟成員國的積極樂頤年狀況,以辨識當中的挑戰,並以此為基準檢視相關社會政策。有關指數涵蓋以下四個範疇:

  1. 就業:55歲或以上就業率
  2. 社會參與:義務工作、照顧子女、孫兒及其他長者、政治參與
  3. 獨立、健康及生活保障:運動、接觸健康服務的機會、獨立生活、穩定的財務狀況、終身學習、健康保障
  4. 有利積極樂頤年的環境:55歲後的預期壽命、精神狀況、社會連繫、教育程度等

按上述指數分析,以下為28個歐盟國的排名:

五位分別為:瑞典丹麥、荷蘭、英國芬蘭。指數越高,代表該國越能提供積極樂頤年的環境及社會政策。

 

本港於2015年發表的施政報告亦強調將全力推動積極樂頤年,優化生活、住屋、終身學習及義工服務各方面,促進長者參與社會事務。

 

要達到積極樂頤年,長者自身參與的主動性,及社會大眾提供的參與機會同樣重要。下文我們將從義務工作、娛樂、終身學習、再就業及居住環境五個範疇,分享本港及世界各地的相關事例,開拓大家的視野,為實踐積極樂頤年及在提供相關義工服務時,提供一些新思路。


行義之樂

 

義務工作發展局於2016年發表年長人士義務工作研究」中顯示,26%的年長受訪者(年齡55歲或以上)表示於過去一年曾參與義務工作(年輕的受訪者則為50%),平均的義務工作時數為146小時(年輕受訪者則為50小時),因此,雖然較少年長人士參與義務工作,但其服務的時數則較多。

 

該研究亦發現,教育程度是預測年長人士會否參與義務工作的唯一指標,擁有預科或以上教育程度的年長受訪者參與義務工作的機會是其他年長受訪者的兩倍。而他們每年提供的服務時數亦隨著教育程度而相對增加,相對於較低學歷的人士,他們用多於一倍時間參與義務工作。

 

該研究顯示,長者義工的優勢是具備熱誠、承擔、認真對待義務工作,兼具堅韌及不輕易放棄的精神,並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熱衷於彼此之間討論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其良好的溝通技巧,亦能指導機構職員如何提升團隊精神。在招募長者義工時,可鼓勵他們帶同配偶一起參與義務工作,並透過專為年長人士而設的網站或校友和組織團體的社交媒體賬戶發放服務訊息,讓他們更有效地接收相關資訊。而於安排義工服務的工作崗位上,研究亦建議需了解長者義工的需要及期望,如前線或支援角色,再按他們需要作出合適安排,甚或讓他們攜同孫兒行義,亦能提昇他們的參與動機。

 

而他們參與義務工作的動機,除希望對社會作出貢獻外,亦希望藉此作為終身學習的途徑,學習以樂觀和感恩的態度面對問題,認識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從而與社會保持緊密連繫。未來將會有更多較高學歷的年長義工,他們會更具能力,並會期望有一個更具參與性的角色,使其意見和建議被重視。而作為任用義工的機構,需要充分利用流行的社交網絡工具,例如Whatsapp,去促進義工們之間的溝通,而不只是非政府機構與義工之間的溝通。

 

以博愛醫院王木豐紀念長者健康支援及進修中心為例,於2014年開展「良伴計劃」,成立樓長義工隊,由長者義工擔任區內屋邨不同樓宇的組長,關顧區內長者。其中一位構思者便是60歲的中心會員梅姐,她主動聯繫中心的退會會員,重新聯繫他們與社會保持接觸。計劃更成功讓受助長者轉化成義工,反映長者義工的優勢,更容易接觸與他們年齡相約的長者,更明白他們的內心和需要。

 

而長者義工亦受惠於服務本身,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鄧素琴教授及其團隊於2003年發表的「長者義工服務與心理健康」調查結果顯示,有參與義務工作的長者普遍心理健康狀況較為良好,他們做事多能集中精神、覺得自己在各方面擔當有用的角色;同時在處事上可以拿定主意,感到日常生活有趣味及能夠勇敢面對問題。 


不老青春

 

時尚裝扮,表演藝術,似乎是年輕人的專利,但說到積極樂頤年,長者擁有年輕的心,做自己熱愛的事,世界各地也有不同的例子。

 

在美國,87歲的Baddie Winkle並沒有如其他朋友一樣,過著平淡的晚年,反而成為社交媒體Instagram的時尚明星。她爆紅後,出演多次電視節目,及擔任美國洛杉磯品牌Dimepiece的形象代言人。Baddie年輕時候已非常風趣幽默,年紀越大,越挑戰孫女的服飾裝扮,每每都經過精心打扮。她出席美國談話節目時表示:「我年輕時都沒有受過這麼多人關注,現在反而更開心。」

部份長者如Baddie,自行在生活中尋找樂趣,積極面對年長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有青年人積極展現長者時尚的一面。

紐約攝影師Ari Seth Cohen2008年開始替其部落格「Advanced Style」拍攝一系列女性長者的照片,如今不僅出版攝影集,還有同名電影。他鏡頭下的這批女性長者,不會陷於年輕等於貌美的迷思,在年長時仍然努力打扮自己。這些長者活躍於各種社交場合,塑造熟齡女性的新時尚法則,打扮得適合自己的年齡。

來自廈門的攝影師小野杰西一開始只是以很單純的想法,為85歲以務農為業的爺爺打扮,拍攝時尚特輯,順道陪爺爺一起遊玩城市。於是他以攝影師對視覺美感的敏感度,為爺爺穿搭各種西裝裝扮,無論是三件式西裝或是針織衫搭上丹寧襯衫,大膽色調和圖案穿在爺爺身上沒有一點違和感,反而散發出優雅紳士的感覺。

 

除了時尚打扮外,有沒有想過自己家中的長者,有天變成電視機前,社交媒體上的偶像?

 

日本的偶像文化十分盛行,如果把長者與偶像文化結合,會有甚麼想像空間?

這確實出現在日本的一個小島上︰KBG84(小浜島ばあちゃん合唱-出道曲Come on and Dance小浜島來自距離沖繩400公里,小浜島的偶像組合。4080歲以上的女性長者組成這個平均年齡84歲的合唱團,更擁有不少年青粉絲。

 

因著當偶像,團員達成很多年輕時沒有做的事。例如因為戰爭關係,沒有穿過結婚禮服,入團時,便讓團員穿上婚紗,為她們化妝拍照,作為入團儀式。這些活躍的長者並不為了出名也並不想引發話題,而只是想到年老後,可以隨心所欲支配自己的娛樂時間,享受自己的人生。雖說是偶像團體,但內容更多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在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她們的積極生活態度,實是非常難得。


終生學習

 

古語有云︰「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是一輩子的學習。成人教育學者Cropley1980)以四個不同的面向來看終生學習:

 

  1. 就時間面向來看,終身學習由人出生到死亡為止。
  2. 就型態面向來看,終身學習在正規及非正規的教育情境中發生。
  3. 就結果面向來看,終身學習可導致個人獲得更新的知識、技能與態度。

就目標面向來看,終身學習最終目標是為促進個人自我實現。

在德國,大學新生普遍在20歲左右,但是大學內也能見到已退休、年齡超過60歲的長者大學生在課堂上十分認真地聆聽和做筆記。法蘭克福歌德大學的長者大學是附屬大學,由大學講師授課,專業種類也很全面。長者的學習熱情固然重要,大學積極接受長者入學的政策更為難得。

雖然香港沒有正規的長者大學,但也有供長者於退休後增值的計劃。香港的長者學習計劃始於八十年代後期,絕大部分由非政府機構開辦。政府在2007年年初開始推行「長者學苑」計劃。在學校及非政府機構的合作下,現時全港各區共有125間「長者學苑」,善用各區學校現有的資源,為長者提供終身學習的機會,如於城市大學的長者學苑,長者學生可申請成為大學本科課程的旁聽生,在沒有功課及考試要求下完成課程,長者學生同時獲發學生證,與一般大學生一樣,享用校內設施。計劃同時提供渠道,讓長者把自己的知識傳授予他人,並邀請學生一同參與,促進跨代共融。


工作無限耆

 

2015年荷里活電影「見習無限耆」(The Intern)講述一位70歲的喪妻長者因退休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美好,因而選擇重新投入職場。

 

現實中澳洲亦有一位78歲長者霍姆斯(Ken Holmes)曾從事科學及醫療用品行業,退休後在家照顧患病妻子,於妻子過身後決定重返職場。他到護老機構修讀管理課程,並完成實習生訓練。他認為上班能使頭腦保持靈活,並鼓勵所有長者,如果健康許可,應該嘗試重新投入工作。

 

而在本港,現時60-70歲的長者群體大都屬於戰後嬰兒潮一代。他們大部份曾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八、九十年代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屬於勞動人口的中堅份子。他們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行業知識,在現今發達的醫療條件下身體也較以前的一代良好。若在退休前合理地計劃財務事項,退休後應不愁生活。

 

現年60歲的許智明先生Louis,透過社會企業「樂活新中年 介紹,於另一社會企業「公平棧」擔任兼職經理,運用過去的管理經驗,為社企提供意見,在較適合自身的環境下賺取收入,繼續貢獻社會,達到勞資雙方的雙贏局面。除「樂活新中年」外,由香港賽馬會資助的「傲齡動力-友侍長者就業計劃」也是為50歲或以上有意重投職場的人士而設致力向僱主及社會大眾倡導「唯才是用」的概念,並協助長者再就業及參與義工服務,為職場提供額外的勞動力。

 

提到長者再就業支援企業,就不得不提銀杏館-這家位於中環的意法餐廳。2006年於中環開業,至今已有三家分館,並自設樂活有機農莊,培育有機食材供給餐廳使用。現時銀杏館僱用的長者人數已超過450人。這些長者員工雖然年屆退休,但卻沒荒廢工作時期掌握的技藝,反而隨著他們的豐富經驗,提供更好的服務予顧客。因此銀杏館不僅因卓越的企業社會責任贏得社會的認同,並以其“5星級美食,5星級服務的宗旨贏得許多支持。銀杏館創辦人兼主席黎明輝先生接受「商薈」月刊訪問時提到:「我們不是幫助長者,而是希望透過商業活動展示長者的工作能力、價值,鼓勵社會珍惜長者這個寶庫。事實上,一些人年紀雖大,但仍然充滿魄力,一份工作不僅為他們帶來收入,更重要是對個人能力的肯定。」

 

香港集思會於2014年發表的「年輕長者的就業、經濟及生活狀況調查」報告中亦發現,近67%的受訪者歡迎將退休年齡延遲至65歲或更後,但同時期望可按照個人的身體狀況及工作能力,自行與僱主協商合適的工作時間及模式,如兼職或自由工作者。

 

對於長者來說,在他們這階段,賺錢已是次要,更重要的是與家人、社會的接觸和交流。在過程中,不僅可以豐富自己人生,並與時代保持緊密連繫,同時可善用個人經驗及發揮所長,為社會作出貢獻,於老後可活得更有價值。


頤室宜居

 

根據《香港2011年人口普查主題性報告:長者》的普查結果,在94萬的長者人口中,獨居長者佔11萬。老人科專科醫生江明熙醫生曾撰文指出,大部份獨居長者由於習慣孤獨生活,長期缺乏社交,增加患焦慮及抑鬱症風險。除了一般的上門探訪以外,在住屋設計方面,還有更多可參考的例子,讓長者有活力、有尊嚴地享受退休生活。

 

「積極樂頤年」強調長者在生活及社會的參與度,參與度指的不單是存在而已,更是決策、自主的程度。德國法蘭克福有一棟名為GDA的銀髮公寓,提倡「享受你的老年生活」的精神。生活起居有人照顧外,亦讓長者就身體狀況及需要選擇參與各項課程,讓他們能獨立自主地生活。而Theodor Fliedner Stiftung則是一個以老人為主,但也有年輕殘障者共住的宜居村。房間的設計擺設,均是由同一屋簷下的住宿者一起設計,讓他們擁有自己喜歡的居住環境,及具尊嚴地生活。

此外,近年歐洲各國開始出現「跨代屋」,透過邀請年青人的參與,為長者的生活環境注入更多活力。同時,長者也轉化成年青人的資本,為年青人提供經驗和人脈的資源,讓彼此的生活素質得以提升。

位於荷蘭東部上愛塞省城市德芬特(Deventer)的老人院Humanitas通過吸引年輕人入住,為老人院注入活力。年輕人通過申請可以免費入住老人院,只需在閒時當義工服務老人,如陪伴他們下棋聊天或幫助他們購買生活用品,甚至一起穿起波衫為球隊打氣。這種合住形式讓年青人節省住宿費之餘,也增添老人院的歡樂氣氛。

另位於德國EssenGeku-Haus也是一棟年青人與長者共居住宅。但與Humanitas不同的是,由一班擁有特殊工藝的活力長者為年青人服務,他們為在職青年購買食物和生活用品,更利用過往人脈網絡,為年青人寫推薦函。長幼更共同決策公寓的裝飾,一起設計生活空間。

 

日本的長者住宅,亦特別選址在大學生宿舍的地區中,為青年與長者建立交流及相處的空間,而於長者住宅的內部設計,亦強調公共空間的應用,讓長者自行選擇參與住宅提供的康樂活動及興趣班,增加他們與鄰人相處的機會。

 

美國西雅圖幼兒教育機構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 Center選擇設立於老人院中,長幼共處一室,一同參與活動如跳舞、音樂、美術,並一起用膳,過程中,小孩子自然地表現出最真誠的一面,長者也從小孩身上得到童真的快樂與喜悅。

 

而在香港,伸手助人協會亦設有老人之家,提供宿位予具自理能力的長者。設立在公屋的老人之家像大學宿舍,設有休憩室、活動室、洗衣房、運動室等,而住在這兒的老人可積極參與各種活動,並需分擔各種事務。

 

住宅以外,世界衞生組織於2005年推行「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設」計劃,鼓勵世界各國共同採用這計劃的概念,以同一套推動模式和工具,分析各種影響老年生活,如健康、參與和保障的因素。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聯同各區的社福機構及區議會,培訓長者成為社區大使,以長者作為社區資本,由他們務實地反映自身需要,就­需改善的社區設施提供寶貴意見。

 

基於地理環境、社會發展狀況、安老政策等不同因素,我們難以把單一國家的案例完完全全套用在香港,但上述各例子亦告訴我們,一個適合長者生活的家,不單是設備上滿足長者的需要,更要思考從中如何提供長者的參與度,如何讓他們的能力轉化成有價值的資本,讓他們不會因年老而缺席於我們的社會之中。


如何讓長者成為社會資本

 

在參與長者服務時,我們時常擔當著「給予者」者的角色,著眼於買甚麼給他們、為他們設計甚麼遊戲、帶他們去甚麼地方等。相反,可有想過,在「給予」的另一面,我們更可思考如何了解他們的真實需要及想法,讓他們「參與」更多。以上述例子為基礎,作出更多長者服務的想像,如讓長者為自己設計時尚裝扮、按其意願一起粉飾家居、讓他們成為機構的職員,一嚐重返職場的滋味、按其需要安排持續學習課程、甚或讓他們擔任導師,運用其豐富經驗及閱歷,指導年青新一代等,讓長者不再單一地成為服務中的受助者,而是服務他人及社會的重要一員。對於長者來說,有很多熱愛的事,年輕時為生活打拼,沒有機會做。故在設計長者服務時,亦可思考如何讓他們自主更多,給予他們信心及勇氣,重拾年輕時未能完成的夢想。

 

為他們提供參與機會的同時,社會環境,資源與長者的確實需要一併被納入政策考量的範圍內。位於日本四國德島的上勝町,是典型的老人村,65歲以上人口超過一半。地理位置上盛產各款樹葉,加上日本人愛以樹葉作為料理裝飾,而採摘樹葉亦是老人能力範圍以內可做到的事情,結果樹葉變黃金,當地年老村民被賦予新一種的謀生技能,因為樹葉生意,豐富了長者的生活,有長者亦因工作需要學會使用電腦,或透過工作走出喪偶之痛。而賺來的錢用作修葺祖墳和老房子,可見當中賦予長者們的更是一種自給自足獨立生活的能力。創辦人更招攬年輕人深入這個老人鄉,豐富彼此的人生。

 

積極樂頤年的模式,仍有無限的想像空間,重點是開放的溝通與不停歇的對話,讓積極樂頤年與社會的急速轉變並駕齊驅,讓年長生活帶來持續的意義。在推動政策及倡議工作以外,最根本的,是我們是否肯定長者的力量及價值?我們是否容讓身邊的長者加入積極樂頤年的生活?在他們有能力照顧家人的同時,是否讓他們有足夠時間建立自己的生活網絡?是否支持他們於年長時擁有另一個精彩人生?政策和措施只是作業工具,更重要的是我們對長者能力及價值的認同,才可締造發展積極樂頤年的政策和措施的空間。


相關書籍

 

青春永不落 / Composing a further life: the age of active wisdom

作者採訪許多即將或已經步入老年的對象,通過他們的親身經歷,幫助處於人生各個階段的人們找到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方法和意義,以新的模式來構建自己的人生。從他們的故事中看到我們的未來。給長者帶來啟示,也給年輕人帶來啟發。

 

 

Breakazine! 019 那些老年

這期找來50位青年人,與50位長者隔空對話,問你覺得老未?問你為何怕老?問老人為何獨居?問安老院能否安老?也問老人為何要歷奇?退休為何仍然工作?老手藝如何有新發展?為「老」重新想像,讓我們他們都可以快樂地老去。


影相推介

 

見習無限耆 / The Intern(預告片)

一名事業有成的商人於退休後,不甘平淡的退休生活,而重返職場擔任實習生,細述人生閱歷豐富的長者,如何在年青人的生活空間發揮所長,帶來正面的影響。

重返20(預告片)

老奶奶偶爾走進「青春照相館」,一拍竟讓老奶奶神奇的回到20歲時的年輕模樣。影片以另一角度描述世代差距問題,提醒我們給身邊的長者多點關心,不要忘記眼前的他們,都擁有獨特的人生故事。

人生,彩(預告片)

日本四國德島上勝町,樹葉變黃金的真實故事。描述橫石知二先生如何在發現樹葉的潛在價值後,重新賦予這小鎮新的經濟奇蹟,並讓鎮上長者過著不一樣的年長生活,走上創業之路。


相關機構及組織

 

伸手助人協會

協會宗旨乃盡量設法並迅速有效地滿足本港長者對住宿、護理及其他方面的需求。服務包括護老院、長者之家、度假中心、物理治療及復康支援等。

長者安居協會

是自負盈虧的社會企業及非牟利慈善團體,本著以「企業養福利」、以人為本的服務及科技,提昇長者於社區生活的素質,將平安延伸至社會每個角落。協會更設有全亞洲首創的賽馬會「生命.歷情」 體驗館,60分鐘互動歷程,引發思索何謂「年青」,何謂「年老」。

香港理工大學活齡學院(亦稱薈賢廊)

由一群充滿熱誠和動力的第三齡人士組成,讓不同背景的會員能有效地傳遞多方面的資訊,獲取支持及貢獻所長,為有需要人士或社區團體服務。會員可規劃各類學習活動及課程、參與義工服務或再就業培訓。

香港第三齡學苑

與一般的長者學習課程不同之處在於由興趣帶動(Learning for pleasure),並強調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士共同探討及分享學問,不受任何學歷規限、考評、學位、認可及質素保證所限制;而且不論在行政管理、招募導師及學員以至課程設計及授課等事宜上,均由第三齡人士(長者)一手包辦。

歷耆者

  • 由台灣引入長者體驗衣,讓大眾體驗長者的身心狀況,促進跨代對話,孕育同理心與敬老精神的社會企業。同時倡議長者友善的環境、設施及政策,與長者同行,發展長者以參與決策及社區事務,實踐老有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