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號 義工專訪 - 【非組織義務工作】沙田交通關注組
交通掌握社區的發展脈絡,過去有調查指香港人認為交通設施是最影響生活質素。有良好的交通規劃對於當區居民或上班一族都十分重要。除了交通工具營辦商(下稱營辦商)、運輸署(下稱署方)是交通事務的重要持分者外,居民使用者理應也是重要的一員,但當居民的需要沒有被回應,社區又在不停地改變時,該如何應對?
專頁「沙田交通關注組」(下稱關注組)的發起人Jon 和Rex四年來努力拉近居民需要與政策之間落差,成立專頁推動和讓更多人關注沙田的交通事務。他們都是在沙田區長大的居民,留意到沙田區多年來市民對交通規劃的需求都未有得到回應,驅使他們想去改善現況,嘗試以用義工和網上平台的模式發放資訊,希望可以引起公眾關注和帶起討論。
關注組成立接近四年,關注組營運的形式有線上線下,成員會運作Facebook, Instagram專頁和Facebook討論區,亦會在區內實地視察和收集意見。另一項工作就是向營辦商和署方提出建議和爭取改善現有服務。
為什麼會選擇自發組織關注組?
關注組指制度中工作的人會有不同的限制,而且他們需要面對的不只是街坊,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再作出決定。在制度中,工作通常都會被異化,每人被分派的工作只是計劃的一部分,觀察事情的角度、照顧的持分者都不同,規劃社區交通時所考慮的就未必全然是由交通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以民間自發組織的形式來關注交通事務,可以讓他們清楚了解居民的需要,現在所有工作都由成員們自己負責,所見所聞都是第一身體驗,可以保證資訊的真確性之餘,最重要的是以對準社區居民的需要為大前提下工作。另一個原因是彈性的工作模式,他們要同時兼顧學業和兼職,知道自己不能夠投放太多時間到關注組之中,與理念和背景相似的人合作可以互相理解和補位。他們亦提及當初使用網上媒介去推廣交通事務的原因,Jon和Rex一致認為這是最合適的方法,2020年成立時正值疫情肆虐期間,考慮到當時的能力和環境,門檻較低的Facebook和Instagram專頁是不二之選。
兩位發起人Jon和Rex都是學生,時間分配是最大的難題。
四年間吸引了三萬訂閱 成功爭取巴士線成里程碑
Jon表示即使開首只是想做一個資訊平台,但他們沒有定位只做線上工作,除了恆常更新地區交通資訊之餘,他們也有抽時間進行實地考察,例如數車(計算巴士班次)、拍照等,把握機會進入社區。他們堅持關注組發放的內容是經過實地視察、有真實數據支持下發表的。
非組織的義務工作沒有組織或機構支持,想做倡議或推廣工作都要從零開始。做地區工作首先要得到街坊信任和支持,他們很感恩一直以來都收到很多街坊支持,甚至有街坊會特地上前鼓勵,感謝他們的付出。關注組成立之初已經有計劃落區跟居民接觸,有遇上樂意分享的街坊,也不乏網上私訊他們發表意見的居民。儘管居民提出的意見或需要很微少,他們都會珍而重之地對待。關注組可以得到的關注並非僥倖,過往有一些里程碑讓他們得到街坊信任和建立信譽。例如在2022年9月,關注組成功爭取兩條在上學時間服務的巴士路線,來往學校地區和新落成的屋邨,關注組實現了街坊的心願,同時也收獲了民心。
關注組在2021年時預計9月開學後,新屋邨駿洋邨來往區內的學校的交通需求增加,在8月時向運輸署提出開辦新巴士應付上學的學生。經過一年的倡議和斡旋,關注組成功爭取81K新線在2022年9月開辦,乘坐的市民很多,證明服務有回應到市民需要。這一舉亦成為關注組的其中一個里程碑。
專頁現時累積到不少的支持者,Facebook 有三萬一千名追蹤者、Instagram有五千多名追蹤者。關注組維持每日上傳一至兩個帖文,資訊包含即時路面狀況、巴士路線更新、月台或路面維修等資訊,這更新的頻率反映他們的熱誠和認真,好像是一份服務承諾,讓街坊接收到最新的資訊。
四年過後,這些追蹤者由單純的資訊接收者,變成關注組成員的分身,主動向他們報告地區資訊,讓成員可以掌握到整個沙田區的交通狀況及變動。成立關注組的其中一個初心是希望有更多人關注交通事務,他們的投入驅使居民也會主動參與,也算是達到了其中一個目標。
認真對待每一份計劃書 建立互相補足的關係
關注組另一個重心是向營辦商和署方反映社區需要,他們坦言意見表達這個過程並不容易。蒐集和整理街坊意見後,會以書信形式與營辨商和署方交流,他們明白受身分所限,影響力不如受認可的組織,起初收到大多都是罐頭回覆,意見沒有被重視和採納。Rex指他能理解對方的回應,機構或公司會有內部的考量和安排,不向公眾交代過程和完整的部署也是合理的,但作為代表地區的一方,他們期望能有效地去改善交通事務。面對冷淡的回覆,他們選擇以更認真的態度去對待與營辦商和署方交往。說服別人之前需要先說服自己,他們堅持每一份遞交的報告和建議書都會事實根據撰寫,內容會有數據和實例支持。舉例說,最近他們在討論重組中的機場巴士路線,這條路線的改動對街坊影響頗大,他們為此進行多次實地視察,每一次都會拍照記錄,好讓街坊和營辨商知道他們有到現場蒐集資料和了解使用者需要。Jon強調他們對自己有要求和期望為社區爭取福祉,相應地也期望看見對方的誠意,理想的合作畫面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之下作交流和談判,一同為居民的需要合作,在各自的崗位各司其職,而不是一直在角力。
當被問到如何評價關注組與營辦商和署方的關係,Jon相信營辦商和署方需要地區的意見,即使他們不是受認可或具規模的的組織,但深信關注組能夠為決策機構帶來正面影響。而Rex則開玩笑話「消極啲講咪即係阻人收工」,聽起來很不好意思,明白提出意見會為對方帶來額外的工作量,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認為自己是麻煩製造者,或需要為此放棄或妥協。雙方關係並非想像中敵對,營辦商和署方是需要像關注組這樣的一個角色去蒐集意見和回饋,再由營辦商和署方考量方案的可行性或改善現有的服務,建立互相補足的合作關係。
比起反映現有服務的不足,他們更想做到的是早在規劃時避開潛在危機,令服務推出時已經能貼合使用者的需求,不用讓街坊試一年半載再提出意見。他們指近年有不少民間團體或組織都希望看到這樣 “ Bottom up” (由下而上)的改變,而不是 “Top down” (由上而下)的形式,先由居民提出需要,再制定合適的服務。居民的意見一直都存在,只是被忽略或者沒有機會表達。他們希望不再收到「我們已備悉你的意見」的電郵,而是可以參與更多,更有效地完善地區的交通規劃,這對政策制定者、營辦商和居民都有利,由此可以感受到他們很想可以走出現時的交通規劃困境,不用重複過往費時耗神的過程。
由下而上的模式強調決策者和基層市民的互動性,市民提出意見給決策者,形成合作關係,同時讓市民的感受和聲音得到重視。
關注組是有生命的
以非組織的方式運作近四年,期間他們也有想過發展成有架構的義工組織或申請成為NGO,但平衡利弊後,認為維持現有的方式是最合適的。原因是他們仍然是學生,在學習、兼職、義工三個範疇之間周旋也頗吃力,所以沒有嚴謹編制或固定時間的工作方式會容易安排個人行程。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自發的義工形式和沒架構的限制下,他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所有工作,觀察亦會更全面,面對突發事情又可以即時行動,工作效率會較理想。現時除了Jon 和 Rex,還有另一位核心成員負責關注組主要的日常工作,亦有六名主力街坊義工分擔前線實地工作,他們形容與義工們之間的關係很平等。過往都有不少熱心的義工會主動協助,哪一區需要做前線資料搜集工作,該區的街坊便會主動幫忙,關注組認為義工們無需每一次都要出席,更重要的是四處都有願意幫忙的街坊,這樣才會蒐集到完整的沙田區資訊,這種義工參與模式比較彈性和沒有太大負擔。成員及義工的數目以目前關注組的規模而言是十分足夠的。
關注組的logo設計盡顯成員們的心思,他們對從小開始居住的地方十分了解,將交通的脈絡和溝通的窗口扣連一起,結合成關注組的核心元素。關注組的生命是來自他們對沙田的熱愛,也集合了居民的願景。
今年是Jon和Rex的大學生涯最後一年,畢業後他們分配在關注組的時間可能會減少,但他們深信關注組並不會因此結束。一路以來都有年輕和多元的同行者想加入,另一位組織骨幹成員也是比較年輕的,他們亦有在現有的義工中物色可以擔重任的人選,相信新血會有自己的意見和熱誠,帶動關注組繼續運作下去。Rex認為關注組不是由個人去推動,而是由無數個體集結而成的精神,是有生命的,所以他對於關注組將來的發展並不擔心。他甚至有想像過不需要民間組織畫面,如果制度之中有人專門負責監察交通事務,就不用民間自發參與監察行列和反映需求。Rex說起來帶點說笑的語氣,這聽起來有點夢幻,但聽得到他們依然抱著希望,有一天可以有一個更好的制度接替他們的工作。
在這一天實現之前,相信無論是沙田交通關注組成員以及所有抱有相同信念的人,都會努力填補社區的空缺,用熱誠和技能回饋社會。
編者後記
兩位創辦人訪問中給我的印象都是十分成熟,一點學生的稚氣也沒有,尤其是說到與營辦商或署方的交往過程,他們談及過往的準備工作、心態份外認真和踏實,如果成立關注組這一事是一項三個學分的專題研習,深信他們一定會得到A。專頁由疫情開始成立,這四年社會經歷大起大落,訪問中沒有特地問到過去面對的難關,但看到關注組更新的頻率,還有訪問時提及的工作量,少一點堅毅都未必維持到關注組現時的運作模式。當知道今年有機會是他們最後一個學年 (說有機會是因為Jon說可能會延遲畢業),也怕關注組會跟他們一同畢業,幸好他們沒有要就此結束,衷心希望會有人承接他們的工作。
All Photos Credit: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