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號 義工專訪 - 【非組織義務工作】Kitti 海洋清道夫

 

萌發念頭

談到海洋清道夫,人們的第一印象或許便是自然中負責分解的生物,或是環保團體等。但我們今次的專題人物—Kitti,並不在上面所提到的行列之中。相反,她在最初,其實是一名老師。機緣巧合下,Kitti便由老師一躍成為淨灘大使。此後的十多年間 (一直至今) ,她便以個人名義清理海灘上的垃圾,保護海洋。

 

故事的主人翁Kitti本來就很喜歡大自然和海洋,除了自身的愛好,她同時亦是一個專業的潛水員,曾經當過救生員,擁有豐富的消閒獨木舟、自由潛水、水肺潛水,以及水下清理「鬼網」(即海洋中廢棄或遺失的漁網) 等經驗。此前,她曾經在泰國跟隨外藉教練學習潛水,從此在心中種下了一顆保育海洋的種子。

 

當時,她跟隨教練練習潛水,親眼看著教練從海底拾起一兩件垃圾。這一幕令Kitti印象深刻,原來這樣一個微小的舉動,便已經可以為環保出一分力。此後,當Kitti回到香港後,也會每年參加不同的水底清潔活動。Kitti因此認識到香港的海洋垃圾問題嚴重,如橋咀及三星灣水底的水質混濁,且積有大量垃圾。自此,Kitti每次下潛都會帶備一些小網袋,執取垃圾。

 


 

萬事起頭難

Kitti淨灘的工作始於2010年。2010的年代,大眾的環保意識不如今日,Kitti淨灘的起步點實則要比許多人都早。人力、物力的資源都不足夠,Kitti只能親力親為。

 

被問到淨灘行動的挑戰,Kitti坦言蚊叮蟲咬、暴曬等都只是家常便飯。更要面對生病或各種肌肉痛症問題,如她曾患上手腕綜合症。起初甚至會被人取笑,認為淨灘是徒勞無功的工作、裝束簡陋等。但她都不理會,繼續默默堅持。後來,人們才漸漸開始理解這些行動背後的意義。

 

然而,上述的困難也只是冰山一角,最令Kitti 煩惱的是各種天氣問題。有言:「天氣不似預期。」而事實上香港也是個容易受極端天氣影響的地方,多雨、天氣不穩,以至是雷暴等情況。

 

好比Kitti在幾年前於西貢露營灣的一次淨灘行動中,天文台突發預警信號:「未來一小時,廣泛地區將有大雨。」這使Kitti及義工們大失預算,她們要立即綁好垃圾,再分兩隊上接載機動小艇。當時,Kitti與義工們全身都濕透了,狠狽地在黑色膠袋上弄出三個缺口,以作雨衣和保暖之用,繼續運走所有垃圾回到白沙灣。有此經歷後,Kitti的急救包便長期配有銀色保暖毯。

 

步入正軌,感恩人與自然

其後,為了親近大自然、享受多些戶外活動,Kitti於是由市區搬到西貢居住,那裡方便她出海、爬山、游泳和潛水。搬入西貢後,Kitti便打著「由自己環境開始做起」的想法,順理成章地清潔起西貢海灘,以及附近的小島。她曾到過西貢白臘仔、牛尾洲、海下灣、大埔馬屎洲地質公園等進行清潔。後來,南丫島模達灣、大嶼山水口村、石澳情人橋等亦納入了Kitti淨灘的版圖之中,進一步拓展了她的淨灘範圍。慢慢地,Kitti的淨灘事業邁向了新階段。由2017年至現在,Kitti淨灘的次數已經超過550次。

 

又如2018年時期的西貢碧沙灣,在Kitti初到時,海灣十分骯髒,環境惡劣。後來,當地的居民有感水質變差,海灣滿佈垃圾,於是開始了自發清潔的行動。其後,政府亦開始關注到此事,定期派專員到場清潔。至到上年Kitti再次到訪當地,驚覺那兒變得亁淨不少,才從居民口中得知此事。這也許能夠反映出人們的環保意識比以往有所提升,不論是普羅大眾,抑或是政府。

 

Kitti指自己很感恩一路上各人的支持與幫助。譬如是當自己還在淨灘事業上默默耕耘的時候,幸運地得到香港、內地甚至外國的傳媒關注及探訪,令她清潔海灘的事蹟廣為人知,同時宣揚環保理念。此後,她陸續收到不同人士的邀請,希望能加入她的行動,為地球出一點力。打開知名度後,又有不少公司願意為她贊助裝備,如泳衣、沙灘鞋等。同時,人們的態度亦有了改變,不再看輕Kitti的淨灘行動,不少人留意到Kitti的行動,也會在她的社交平台上為她打氣、作出鼓勵。有次,導賞團的導遊更不吝嗇對Kitti的行動作出讚賞。一切一切,都令Kitti頗為感動。

 

除此以外,Kitti也對大自然存有感恩之心。雖然,自然為人類帶來的天然資源是免費,且任人索取的,可這不代表它們廉價、不值得被珍惜。反之,這是大自然的恩賜、人類的共同寶藏。

 

 

忠於自己的工作模式

不少人都認為,要清潔海灘就要參與大型機構或組織舉辦的活動。但Kitti的經驗告訴我們,其實不然。由一開始獨自行動,再到後來多些人的義工合作,Kitti都兼備著發起者、管理者和聯絡人的角色。

 

她認為這種外界覺得比較「free」的經營模式更適合自己,因為她會知道自己體能的極限、知道垃圾會集中在哪些地點,也可以更自由地探索更多事物。後來雖有不同的義工加入,但也因為他們要工作、上學等各種原因,無奈離開。Kitti坦言自己起初會想:「點解你哋咁啊?」後來亦慢慢明白到人們都各有自己的事情、有不同的生活想探索,便不再介意了。她認為只要是為環保出一分力的人,都會被她稱為戰友。

 

教育熱誠未減

 

Kitti除了擁有豐富的海上海底活動經驗,她亦曾經有過一段教學生涯。由學校到社區中心、教育中心,再至補習社,Kitti可說是十分熱衷於教學事業。即使她已投身保育行業多年,仍未有放棄教育。十多年後,Kitti再次踏足校園,只是如今的她,不再教授英文,而是改為環保知識。她指自己會收到一些學校的演講邀請,她亦會到場用中英文分享自己自發保護環境的經歷和環保議題,例如是微塑膠。Kitti會為此感到高興,她認為親身演講更能有效教育下一代。她指:「我比較喜歡去學校演說,學生能真身見到我,以第一身的視聽吸收到我想帶出的內容。」

 

此外,Kitti不時也會遇見學生義工,他們或許會談到不同的領域,有不熟悉的事物,又會上網查、互相學習,是十分不錯的體驗。過程中,大家一邊淨灘,一邊學習。

 

而在日常淨灘的途中,Kitti亦會主動替人拍照,笑言這是她獨家的公關小技巧。如此,別人會關心自己正在進行的淨灘行動,又能借機會向他們解說,進行教育工作。Kitti亦會關注外國淨灘團體發佈的帖文、按讚、轉發等,希望達到宣傳教育的效果。

 

從事環保工作的心聲

 

Kitti認為環保行動會有心酸的時候,但她卻不想放棄。每當Kitti在海灘上見到無盡的垃圾,身為一個海洋愛好者,起初都會感到憤怒和痛心。但後來,這種感覺亦會漸漸變得麻木。她指自己現時要麻木自己失望的情緒,一個人忍住心痛,盡力、盡快撿走最多垃圾,由起初只有3袋至現在能撿走6袋至9袋垃圾。

 

用半日來清潔一個海灣,人們也許會認為不值,但當Kitti見到乾淨的海灘 ( 雖然很短暫 ),仍然能為自己提供到力量。面對重重挑戰,Kitti認為最重要是要讓自己時刻保持著對這工作的熱誠,不要讓那團火熄滅,否則便會白費以往的所有努力。Kitti指,真正的淨灘比人們想像中困難,唯有自己一直提升戰鬥力、靠意志撐到底。

 

從事教育多年的Kitti深信身教最能令人信服。她這樣說:「由自己出發,不斷成長、學習去面對困難,選擇解決,而不是麻木或逃避,才可以有能力做義工去回饋社會。」、「我選擇保護大自然。」她希望能感染身邊的人,也想他們自覺做好自己。

 

鳴謝:

(1)    本文由暑期實習生蔡汶儒女士撰寫

(2)    插圖由受訪者提供

 

All Photos Credit:unsplas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