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號《「何處是吾家」關懷無家者及露宿者義工服務》
無家者及露宿者定義
何謂「無家者」
學者黃洪、李昺偉及孫玉傑於《露宿者服務評估研究-期末服務評估報告2004》指出無家者是指一個人的無家狀態,客觀上是指欠缺一個「固定、經常及合適的晚間居所」或「居住於政府或私營的庇護所或其他臨時的居所」;主觀上是指缺乏家庭支援,覺得沒有人關心,因而有無家感覺的人。
何謂「露宿者」
指凡在公眾地方睡覺過夜的人士。公眾地方包括公園、洗手間、後巷、行人路、天橋底或樓梯底等地方。香港政府現時主要依靠社會福利署管理「露宿者登記冊」,掌握全港露宿者的數字。
由於現時民間採用「無家者」,政府則採用「露宿者」;為方便讀者理解,除研究調查註明外,專輯其他部份會以「無家者及露宿者」作為統稱,並主要指客觀上沒有固定居所的狀態,並不包括內在無家感覺的人士。
無家者及露宿者現況探討
絕大多數的無家者及露宿者習慣在夜幕低垂的時候才到隱蔽的地方露宿,以躲避別人的歧視和相關部門的驅趕。他們流動性極高,不容易被接觸。根據社會福利署的資料顯示,已登記露宿者個案,由2011年487人急增至2014年745人,升幅近乎一半。另外,根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2013》,2013年全港約有1,414名無家者。他們的露宿地點包括有街頭(663人),空床位(露宿者深夜休息或睡覺的地方)(279人),臨時收容中心(415人)及24小時營業餐廳(57人)。
性別、年齡及地區分佈
根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2013》,在無家者及露宿者當中,約93%為男性,女性只佔約7%,平均年齡為55歲。值得注意的是最年輕的人士為21歲,最年長的則達90歲。他們平均持續露宿的時間接近4年,女性露宿時期最短為7天,最長為16年,男士最短為2天,最長為36年。而他們主要集中在深水埗及油尖旺等地區生活。
成為無家者及露宿者的原因及收入情況
根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2013》,成為無家者及露宿者的主因依次是(一)租金太貴,找不到負擔得起的住所、(二)失業,無法負擔住所、(三)其它原因:包括離開家人、未能負擔按金及剛回流香港,沒有支援。
另外,同一調查亦顯示,接近52%的無家者擁有中學或以上教育程度,約5%更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是,他們整體平均收入只有港幣5,688元,約一半申領綜緩。這反映著無家者及露宿者就算經濟情況較差,但仍有一半人士傾向自力更生,不想依賴社會,在受訪者中,超過74%從事兼職或半職工作,當中約27%從事什工、清潔工或臨時工,其次有18%是從事地盤或裝修工人。
巿民認為無家者及露宿者露宿街頭的原因
根據香港民意研究計劃《巿民對貧窮問題意見調查2008》顯示,受訪的512位巿民中,有2成認為露宿者因為精神病患或長期病患引致失去工作能力,所以露宿街頭,另外亦有2成受訪者認為是由於給家人遺棄或無人照顧,再其次約2成認為低收入和沒有錢租屋住是他們露宿街頭的主因。
社會對無家者及露宿者的誤解
根據美國Homeless Ministry Handbook指出,一般人對無家者及露宿者有以下誤解:
- 他們大部份都有精神問題﹖
以美國伯克縣為例,約只有10%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而根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 計行動2013》,約18%的受訪者有精神問題,社會福利署的數據更只有8%,可見大部份的無家 者和露宿者都不是精神有問題的人。
- 大部份無家者及露宿者都有濫藥及酗酒問題﹖
美國伯克縣的統計約為30%,而根據《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2013》香港則約27%有濫 藥問題,30%有酗酒問題,反映大部份人士均沒有相關問題。
- 無家者及露宿者的問題是自己一手做成﹖
他們大部份都不希望露宿街頭,有些是因為遇到家庭暴力問題而出走,也有的是因長期失業, 以及失去居住的地方,所以被逼流落街頭。
- 無家者及露宿者是危險的一群?
他們大部份對別人都没有攻擊性,只是由於常常被人驅趕,到處為家,故對陌生人較警覺。
探訪無家者及露宿者技巧
現時社會上有不少非牟利及宗教團體協助各區的無家者及露宿者,同時亦有民間人士自發組織探訪他們的服務,如你也想為他們提供服務,以下資料可作參考:
義工服務責任和操守
- 認清自己參與的動機及期望,與服務目標是否相符
- 義工服務是否由非牟利團體所舉辦,還是民間自發組成,當中涉及的義工保障,個人私隱資料保障,與及服務延續性的問題,最好先作瞭解
- 是否願意長期參與,還是以體驗為主,請向所服務之團體表明,以便負責人作出適當安排及配對
- 尊重團體守則及指引,並務必參與團體所提供的培訓
- 尊重私隱及平等機會,對服務對象的資料,須緊守保密原則,未經批准,請勿拍照及上載於社交網站
- 以平等、尊重的角度接觸無家者及露宿者,不批判他們的過去
- 參與服務時,注意服務對象及義工本身的安全
- 遇有意外、受傷、突發事故,須儘快向負責人報告
- 在提供服務時,不得進行與服務無關的活動,亦不要涉及金錢交易
探訪技巧
- 衣著合宜,由於探訪多在公眾地方進行及衞生條件較差,避免穿著短褲及拖鞋,義工參與前亦應提醒自己是否已作出充份心理準備
- 探訪前,盡可能掌握所探訪無家者及露宿者的背景資料及注意事項,如他們屬於社會邊緣類別(吸毒 / 酗酒 / 濫藥),老弱傷殘類別,還是失業貧窮類別,並重温探訪須知或指引
- 如未能事前獲知他們背景,可透過現場觀察,如現場物件是否擺放整齊,是否和其他無家者及露宿者一起居住等作出初步評估
- 務必取得服務團體的緊急聯絡電話
- 與他們打招呼,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並避免單獨探訪
- 留意他們的精神狀態及行為表現,如發現有異,盡快離開並前往安全地方
- 無家者及露宿者如有飼養寵物,如犬隻,務必觀察犬隻對陌生人的反應
- 向他們道明來意,或提供服務團體之單張,如有需要,亦可奉上服務團體所提供的小禮品,以便打開話題
- 探訪以聆聽為主,提問時集中一些較生活化的主題,避免太過深入或涉及過往的經歷
- 容許無家者及露宿者沉默,不要急於提問
- 盡量不要接觸他們的的身體及私人物品
- 預備有被他們拒絕的可能
- 耐心聆聽,如他們遇到問題,應鼓勵他們直接尋求社工協助,或代行轉告
- 不宜輕率答應他們的個人要求及私下約會,或提供個人電話號碼
- 按服務團體要求準時完成探訪
- 探訪完畢後,預留少許時間進行服務檢討,並將有關探訪記錄,交予服務團體跟進
義工專訪
為了更深入了解無家者及露宿者服務,本文訪問3位曾參加相關服務的義工,Jenny、柳嬌及Jeff分享參與服務的體會。Jenny是「平等分享行動」的長期參與者,柳嬌曾跟隨教會參加探訪活動,而Jeff是本局VQ持續培訓課程「棲身之所--露宿者探訪服務」的學員。
詳情請瀏覽
相關團體和海外組織
機構名稱 | 相關服務 |
社會福利署及受資助非政府機構 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 綜合服務中心 (露宿者服務) | 服務包括為有需要的個人及家庭提供諮詢服務、資源閣、家庭生活教育、親子活動、小組工作服務、活動計劃、義工培訓及服務、外展服務、輔導服務和轉介服務等。
|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 | 為服務對象開設互助小組,彼此支援,並組織服務對象參與義工服務,同時協助他們處理基本生活問題,包括申請經濟援助、膳食、住宿及就業等服務。
|
香港露宿救濟會 | 為無家者及露宿者提供短期免費宿位。 |
救世軍 | 主要服務油尖旺區,服務包括外展、露宿者及單身人士住宿服務,以專業知識協助無家者及露宿人士解決就業、住宿、生活等問題。
|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 | 主要服務九龍(除油尖旺區外)和新界區,服務包括住宿安排、定期外展探訪、輔導轉介、就業資源及康復治療轉介等。 |
無家者世界盃(香港) | 藉足球運動激勵無家者,讓他們有改變生命的機會。 |
聖巴拿巴會之家 | 為無家者及露宿者提供一個舒適的地方,讓背景相近的人士得以聚在一起,彼此支持,互相照顧,並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臨時庇護服務。
|
聖雅各福群會 | 主要服務港島及離島區,服務包括外展服務和李節街宿舍服務,為港島和離島區的無家者及露宿者提供物資支援、輔導、情緒支援、就業資訊,更有緊急基金為無家者提供一次的醫療、代付住宿按金、禦寒衣物和食物等。
|
耀陽行動 | 給予實質的物資予受惠對象,透過親身的援助行動,令受助者活得更有尊嚴和盡快脫離無助的環境。 |
Homelessness (澳州無家者組織) | Homelessness建立了Homeless Forums,以及International Homeless Forums,協助無家者及露宿者認識世界各地的無家者朋友,解決無家狀況。
|
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Street Papers | 獨立的報紙和雜誌,用社會企業和自救模式經營,以解決城市無家可歸和失業的人士。 無家者及露宿者可用報紙零售價的一半價錢購入報紙,再在街頭轉售,以賺取生活費。 除了就業,國際街頭報紙網絡亦提供許多持續的社會支援和培訓機會。
|
相關研究
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城青優權計劃,與救世軍、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及聖雅各福群會於2013年舉辦了「H.O.P.E.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 2013」。行動統計香港的無家者數字及背景,以掌握無家者情況,並探討導致無家的結構性原因,減低市民對無家者的負面標籤。
有關研究主要探討巿民大眾對貧窮的認識,貧窮的成因,以及認為露宿者需要露宿街頭的原因,
並同時探討政府為貧窮人士人最需要提供甚麼的協助。
有關研究主要探討當時新成立的露宿者深宵探訪隊的成效,並探討香港露宿者的整體情況,針對不同類型的露宿者的特性,提供介入的手法。
特別鳴謝:
資料搜集及編輯義工
李家欣、黎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