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號《認識在港少數族裔及相關義工服務》

 

少數族裔人士在港情況

人數及種族分佈

根據政府統計處定義,少數族裔是指非華裔人士,他們大部分來自印尼及菲律賓。按2011年的統計,他們分別佔少數族裔人口的29.6%29.5%,其他的種族包括白人(12.2%)、混血兒(6.4%)、印度人(6.3%)、巴基斯坦人(4.0%)等。現時,香港的少數族裔人口達451,183,佔本港總人口6.4%

 

少數族裔

人數

佔少數族裔人口百分比

印尼人

133,377

29.6%

菲律賓人

133,018

29.5%

白人

55,236

12.2%

混血兒

29,001

6.4%

印度人

28,616

6.3%

巴基斯坦人

18,042

4.0%

尼泊爾人

16,518

3.7%

日本人

12,580

2.8%

泰國人

11,213

2.5%

韓國人

5,209

1.2%

其他亞洲人

7,038

1.6%

其他(黑人/拉丁美洲人)

1,335

0.3%

 

教育程度、經濟和居住狀況

教育程度方面,在24歲或以下的各個年齡組別中,少數族裔在港的就學比率均較全港人口的相應數字為低;尤以17-18歲,19-24歲兩個年齡組別,與全港人口相同年齡組別比較,兩者差距達10%。而南亞裔人士,如巴基斯坦、尼泊爾人擁有專上學歷的人數相對其在港族群總人數不足2成。值得留意是就算他們在原本出身國家擁有高等學歷,但其學歷在港亦不一定獲得承認。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1年資料,非外傭少數族裔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為每月$35,000,高於全港家庭住戶收入中位數$20,500,但數據未計算不同少數族裔住戶的收入分佈,亦未有涉及收入與每戶家庭人數之間的關係。根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3年的研究調查顯示,在巴基斯坦及尼泊爾人的住戶數量中,以1人、2人、3人及4人住戶分別計算,4人住戶的數量最多,巴基斯坦4人住戶佔其住戶總數6成,尼泊爾4人住戶則佔其住戶總數4成。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及尼泊爾人的每人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0,000,低於全港人口每人每月入息中位數$12,000,當中只有印度人每人每月入息中位數超過$20,000

 

以居住區域劃分,白人、韓國人和日本人較多聚居於港島區,尼泊爾人較多聚居於油尖旺、元朗及錦田,泰國人較多聚居於九龍城區,印度人較多聚居於土瓜灣、紅磡及尖沙咀,巴基斯坦人則較多聚居於天水圍、屯門及荃葵青區。

 

在港的歷史背景、語言及生活文化特徵

雖然都是少數族裔,但在文化和習俗上都有一些差異,現提供部份少數族裔人士的特徵,背景及生活文化以作參考

 

尼泊爾

印度

巴基斯坦

在港歷史

二次大戰後,尼泊爾軍人以「踞喀兵」的身份在香港服役。而當時港英政府政策容許於198311日之前在本港出生的踞喀兵後裔,擁有香港人的身份。97回歸後,年長一輩告老還鄉,在香港出世的年輕一輩則返回尼泊爾,後再返港生活。

印度曾為英國殖民地,印度人移居來港相對容易,他們主要從事商業、餐館,早期則任職政府(如警察)

巴基斯坦於 1947年獨立於印度。不少巴基斯坦人來港謀生,後申請成為本港居民

國家語言

官方語言為尼泊爾語,英語和印地語

 

官方語言為印地語、第二官方語言為英語,另有約21種國家公認語言

 

官方語言為烏爾都語(U rdu)及英語,另有四個省份的方言:Pushto, Punjabi, Sindhi, Balushi

 

在港慣用語言

絕大部份在港尼泊爾人以英語作為慣用語言,約5成人士能用廣州話溝通

絕大部份在港印度人以英語作為慣用語言,約3成能用廣州話溝通

大部份在港巴基斯坦人以英語作為慣用語言,約6成能用廣州話溝通

宗教

主要信奉印度教,其次是佛教

 

主要信奉印度教及錫克教,其次是伊斯蘭教

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其次是印度教

飲食

咖喱,不吃牛肉,無其他特別禁忌

咖喱,不吃牛肉,部份吃長素

不吃豬肉,其它肉類需經清真(Halal),即要以人道方式宰殺,牲畜在宰殺前必先禱告,這些肉類才能食用

重要

節日

Dashain (達善節)

西曆9月中至10月初

家家戶戶大掃除,迎接神明及好運

Diwali (排燈節)

西曆10/11

點燈慶祝,象徵光明戰勝邪惡

Ramadan (齋戒月)

回曆9

每天日出至日落禁食禁喝,透過頌讀可蘭經,祈求真主饒恕自己過錯

 

少數族裔人士在港面對的困難

隨著香港通過種族歧視條例,香港歧視少數族裔人士的情況有所改善,但事實上,他們仍然面對不少困難,包括語言、就業及貧窮等。

 

  1. 語言障礙

2011平等機會委員會轄下少數族裔教育工作小組針對少數族裔學童求學遇到的問題,進行不同持份者的分享會,收集到少數族裔家長及學生的回應,發現大部份學校科目主要以中文授課,故中文能力稍遜的少數族裔學生,不單中文科,連帶整體的學科成績都受到影響。

 

另外,由於少數族裔應考的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與主流中文科課程資歷之間差距甚大,獲取GCSE的少數族裔人士難以達到一般職業的入職要求。另外,有學者亦針對香港少數族裔小學生的中文水平作研究,結果發現就讀小四的少數族裔學生,在中文聆聽及閱讀能力方面,平均未達本地華裔小一學生的一般水平。由此可見,在香港以中文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地區,他們遇到相當大的困難,而由於中文水平欠佳,亦直接影響他們獲得專上教育的機會。

 

  1. 就業問題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2010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受訪的219位南亞裔男士中,超過24%處於失業情況,明愛九龍社區中心2010年進行的調查,超過7成的受訪南亞裔人士在香港求職困難,主要來自語言問題,無法達到公司要求。有2成受訪者則認為種族歧視引致他們未能獲聘。天主教香港教區勞工牧民中心(九龍)2012年進行的調查,發現不少巴基斯坦及尼泊爾人士都是從事低技術的工作,如護衛、建築工作,而家庭入息只有平均$9,000,遠低於全港家庭入息中位數。

 

  1. 貧窮問題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3年的研究顯示,大部份少數族裔群體(巴基斯坦、尼泊爾、泰國、印尼及菲律賓)的每月收入中位數都較全港人士收入中位數為低,而以貧窮率計算,巴基斯坦、泰國和印尼人士都比全港人口貧窮情況嚴重。以2001年與2011年比較,他們的貧窮率更有惡化趨勢,估計少數族裔在職貧窮的住戶達5,000戶。

 

  1. 社會融入困難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10年針對小五、小六學生進行一個有關對南亞裔人士觀感看法及共融的調查,受訪的1,228位華裔小學生,3成表示香港華裔及南亞裔人士相處並不良好,超過5成認為本地華裔對南亞裔人士存在歧視,而5成同意南亞裔人士在港生活受到不公平對待;與此同事,有2成受訪學生不願意和南亞裔兒童做朋友。

 

會委員會2011年的調查顯示,大部份受訪的南亞裔人士認為,在過去10年香港的歧視情況有所改善,歧視亦不太嚴重,但同時,本地華裔人士和南亞裔人士,以至其家庭甚少接觸,所以社會融合程度並不高。

 

由此可見,或許歧視的情況有所改善,但同時大部份香港人與少數族裔的接觸機會仍然非常不足,或許義務工作是一條出路,可以成為一條橋樑,將雙方的關係拉近,建立互助互愛的社會。

 

如何與少數族裔人士相處

別忘少數族裔只是一個統稱,每個種族的語言、文化都不盡相同,與少數族裔人士相處時,必須了解他們對性別、衣著、語言、宗教、飲食,相處禁忌等各方面的相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

 

性別:

  • 部份少數族裔(主要是南亞裔),丈夫在家中擔任領袖及決策角色,而太太則主要負責家務及管教子女
  • 不同性別要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接觸,最好配對同一性別義工
  • 要留意南亞裔人士的家庭觀念比較重,尊重長輩,亦著重與家族的聯繫

 

衣著:

  • 南亞裔(印度、尼泊爾及巴基斯坦)喜歡手繪 (Mendhi / Hanna)
  • 主要受到宗教習俗所影響,如回教徒:女士會包頭巾、穿長褲,公眾場合會載上面紗,男士會留鬚,如錫克教徒:男士會有五寶(頭巾、小梳、手鐲、刀形鍊錘及束腰布)有些族裔則會穿洋服
  • 要尊重少數族裔人士的衣著,不宜評頭品足

 

語言:

  • 印度族裔多懂英語/印地語/廣東話,尼泊爾族裔多用尼泊爾文,較少人懂廣東話,巴基斯坦族裔用烏爾都語或廣東話,菲律賓族裔用英語或他加祿語
  • 打招呼的方法:尼泊爾人以雙手緊合,印度人以握手打招呼或雙手合十,巴基斯坦人則以握手打招呼,異性接觸除外

 

宗教飲食:

  • 大多尼泊爾人以及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他們會到印度寺廟朝拜,大部份為素食者,不吃牛肉,喜歡辛辣的食物和米飯
  • 巴基斯坦人多信奉回教,一天5次禮拜麥加城,周五聖日,並有齋戒月(自日出到日落不能吃渴,包括水),不吃豬肉或豬油製品,不飲酒
  • 部份尼泊爾人信奉佛教,他們主張素食,不飲酒

 

禁忌:

  • 尼泊爾人:切忌稱呼他們為「阿差」或「差仔」
  • 印度人:切忌觸摸孩子的頭,以左手將東西交給對方,忌稱「阿差」或「差仔」
  • 巴基斯坦人:不用左手吃喝及握手,未經許何不能向他們拍照,同樣忌稱「阿差」或「差仔」
  • 宗教:避免提及宗教的優劣,對於回教徒婦女,切忌緊盯對方,不要觸摸她們的頭巾、衣服或身體,交談時要有合適距離

 

採訪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少數族裔文化生活團」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下稱中心),於20117月開始舉辦認識「少數族裔文化生活團」(下稱文化生活團),希望藉此由少數族裔人士把自己的文化、生活介紹給本地人認識,並提供一個機會讓本地人了解少數族裔的文化,促進共融。

按此瀏覽

 

少數族裔人士服務機會

隨著多方的努力,現時不少機構都致力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援,而不少機構亦邀請義工加入,發揮所長,服務範疇包括有教授南亞裔人士中文、功課輔導班,電腦班,以及協助機構日常運作,籌備和參與一些大型公眾活動和文化講座,以推動種族共融的訊息﹕

機構名稱

相關服務

元朗大會堂

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

機構網頁

ü中英文課程

ü課後輔導班

ü就業服務

ü互助小組

平等機會委員會

機構網頁

ü執行種族歧視條例

ü就有關種族歧視投訴進行調查

旺角街坊會陳慶社會服務中心

機構網頁

ü功課輔導小組

ü婦女互助小組

ü中文讀寫班

ü諮詢及輔導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機構網頁

義工登記

ü中文班

香港明愛

機構網頁

ü文化醒覺訓練基礎班

ü中英文班

ü興趣小組

ü社會適應融合活動

 

香港保護兒童會

機構網頁

ü中英文班

ü功課輔導班

ü社會適應融合活動

ü興趣小組

ü婦女小組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融匯--少數族裔人士支援服務中心

機構網頁

ü傳譯及翻譯服務

ü中英文課程

ü融合活動

ü輔導、指導及轉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南天網絡(ISSA)

機構網頁

義工登記

ü提昇南亞裔婦女技能

ü南亞教練培訓

ü建立互助網絡

ü組織南亞裔人士參與義務工作

ü組織南亞文化分享會

香港國際社會服務社

HOPE中心

機構網頁

義工登記

 

ü電腦課程

ü中英文課程

ü課後輔導班

ü互助小組

ü就業支援

ü財務管理支援

ü興趣小組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

機構網頁

義工登記

ü駐校社工服務

ü個案工作

ü小組支援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機構網頁

義工登記

ü傳譯及翻譯服務

ü就業服務

ü中英文課程

ü社區健康服務

ü跨文化體驗

香港融樂會

機構網頁

義工登記

ü倡議工作

ü公眾教育推廣

ü語文能力支援

啟勵扶青會

機構網頁

義工登記

ü少數族裔青年社區參與及融入響導計劃

基督教勵行會

多元色彩閃耀坊

機構網頁

ü中英文課程

ü課後輔導班

ü社會適應及融合活動

ü種族共融活動

ü社區認識及教育

新家園協會

機構網頁

義工登記

ü中英文課程

ü課後輔導班

ü融入社會計劃

ü輔導、指導及轉介

循道衛理中心

機構網頁

ü功課輔導班

ü青少年成長活動

ü婦女小組

鄰舍輔導會

TOUCH 中心

機構網頁

ü中英文課程

ü興趣小組

 

 

香港少數族裔研究

  1. 有關南亞裔人士對種族之間接觸及歧視經驗的研究 平等機會委員會 2012

有關研究調查一共向19個焦點小組進行訪談,包括107名華人及南亞裔持份者,並針對就業、教育、社交服務及提供貨品服務四方面作出討論,結果顯示許多受訪南亞裔人士都普遍認同香港是他們的家,而香港人反過來亦普遍接受他們為社會的一份子,只是雙方的接觸較少,調查亦顯示雖然現時香港直接歧視的情況較少,但間接歧視仍然存在,特別表現在求職時,南亞裔人士較難獲聘,工作待遇亦不及華裔同事。

 

按此瀏覽

 

  1. 香港少數族裔小學生的中文能力水平 香港中文大學《基礎教育學報》2009

有關研究主要向97位就讀小四級的少數族裔學生進行測試,透過提供為本地小一級學生而設的聆聽測驗及閱讀測驗作為基準,以了解接受測試的少數族裔學生整體的中文水平。調查結果顯示大部份被訪的少數族裔同學,雖然已就讀四年級,但中文水平遠不及本地小一學生。研究指出要解決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能力問題,在小學階段值得加倍留意,包括相關中文課程的設計,以及改善學校學習的環境。

 

按此瀏覽

 

  1. Racial Acceptance Survey Report 香港融樂會2012

有關研究調查主要希望了解香港華裔居民對少數族裔的接受程度,印象,並就現時存在的偏見及種族歧視,向政府作出建議。受訪對象包括老師,大學生,中學生及警察學校學員,共收回1,862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少數族裔,如南亞裔人士的接受程度,遠較接受歐美日人士的程度為低,情況在巴基斯坦人士尤為嚴重。而受訪者亦傾向將香港人定義為擁有中國國籍、能操流利粵語及在香港出世,反映社會未能接納少數族裔人士作為香港一份子。

 

按此瀏覽

 

好書推薦

  1. 《小童大同:香港少數族裔兒童的世界》     作者:莫逸風 / Tessa Boudrie

出版社:樂施會                出版日期:2005

書中輯錄28位來自巴基斯坦、泰國、尼日利亞、印度、尼泊爾和菲律賓等地方的小朋友,親筆書寫的自我介紹,他們概括講述自己國家的文化、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第二部份則是從社工及學者所結習的報告及研究,反映少數族裔兒童被歧視的實況。

 

  1. 我有夢飛翔—10個香港巴基斯坦兒童及婦女的故事》主編:林仕蓉

        出版社:明愛九龍社區中心      出版日期:2011

        書中透過2位婦女及11位兒童的訪問,描述他們雖然因為種族關係,面對不少困難,仍      然努力,堅持編織自己的夢想,當中有想成為記者,有想成為羽毛球運動員出戰奧運,    亦有想成為老師和歌星,其實他/她的夢想與我們十分相似。

 

  1. 《香港多一點顏色》  作者:羅貴祥

        出版社:民政事務局(香港)          出版日期:2006

  書中透過23位少數族裔人士的種族背景、宗教信仰和文化習俗,一方面描繪他們眼中  的香港,另一方面,讓巿民大眾對於不同種族人士的生活有進一步的了解。

 

  1. 《香港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研究:理念、挑戰與實踐》

 作者:叢鐵華、岑紹基、祁永華、張群英  出版社:香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

        本書對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展開系統性研究,並針對香港非華語學生的切實需要,    在中文課程教學理論及實踐的各個層面,深入探討適合非華語學生的中文課程設置、教        材及教法,理解多元文化和跨文化差異,及詮釋語言和文化的關係。本書的研究將有助於        前線中文教師提升教學素質,從而使廣大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技能得以提高,進而增加他們        接受高等教育和未來職業發展的機遇。

 

  1. 《認色不如認識香港種族融和與立法消除種族歧視》執行編輯:石海慧 董紫筠

        出版社:樂施會              出版日期:2005

        書中輯錄數個專題,包括少數族裔眼中的香港社會,香港種族歧視的情況和香港政府有        關種族關係的政策,香港少數族裔的概況,討論「平等」這概念。

 

  1. 《燃亮-在港南亞裔的香港情》作者:趙耀莉

        出版社:明愛九龍社區中心      出版日期:2007

        書中記錄22位南亞裔香港人的家庭歷史及在港生活的點滴,他們在學業、工作及生活  上所面對的困難。面對學業及工作上的困境,書中主角倒還有一點點能力去爭取及改    變,但身邊家人因語言問題,在求醫時所遇到的種種遭遇及困難,卻令他們感到不知所措。

 

特別鳴謝:

資料搜集及編輯義

余詠芝、岑康賢、劉業德、蘇琬荺、黃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