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號《結合創意與娛樂—綜藝義工服務》

 

認識綜藝義工服務

綜藝義工的定義及服務種類

綜合藝術表演(vaudeville show),根據牛津網上字典的解釋,是起源於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的人將舞蹈、歌唱、以及喜劇等形式同時融合於舞臺表演之內,深受大眾歡迎。

 

至於綜藝義工,在兩岸三地未見有具體的定義,而外國則譯作volunteer entertainers,意指透過綜藝才能提供的義工服務。服務種類計有樂器演奏、歌唱、雜耍、話劇、舞蹈、魔術、氣球製作、小丑、布偶木偶等等。

 

香港特色綜藝義工服務專訪

  • 義務工作發展局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專才義工網」社區綜藝服務隊

2003年非典型肺炎侵襲香港期間,在社會上濃罩著不安及悲觀情緒的時候,一支充滿正能量的義工隊,決定透過綜藝活動,將歡笑帶給大眾。成立之初,服務隊成員雖然不是十項全能,但為回應受助對象的需要,他們不辭勞苦地拜師學藝,又與隊員不斷互相切磋,終於學懂一個又一個的綜藝技術,跨過一個又一個的挑戰,當中的心路歷程,且聽他們娓娓道來。(訪問詳情請按此)

  • 香港紅十字會紅十字布偶義工劇團

「台上數分鐘、台下十年功」,正是每位布偶義工的寫照,由學習製作布偶、到操作布偶,至創作劇本,音響控制,以及演出前的場地佈置,舞台搭建,所花費的時間及心力,不計其數。而當中支持着他們的,正是布偶可作為一個有效的媒介,打開人與人之間的圍牆,釋放心中的感受及想法。(訪問詳情請按此)

 

走進綜藝義工服務世界

小丑義工

  1. 小丑醫生之父Patch Adam:一位美國醫生立志為世界帶來快樂,並透過扮演小丑為醫院病人帶來歡笑與希望。1985年這個年輕醫生更於前蘇聯組織了第一次的小丑巡遊,今天,這個年輕人的夢,已發展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小丑義工服務運動,美國荷里活更將他的事蹟搬上銀幕。

 

  1. 澳洲小丑醫生:澳州小丑醫生不單止為21間醫院的病童服務,亦推行長者小丑計劃,透過訓練讓長者成為小丑義工,並到訪院舍為其他長者帶來歡笑。此網頁除介紹各項服務外,亦介紹到小丑的歷史及知識,以及受助者的短片分享

 

  1. 妙妙樂園(China Magic Hospital):本著「歡笑是最佳良藥」的理念,於2003年開始,為北京兒童醫院全國最大的三級甲等綜合兒科醫院提供小丑醫生服務。他們不單止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病童帶來歡笑,並結合英文輔導班,協助病童學習英語。

 

  1. Clowns without border:小丑不一定要在醫院服務,於1993年成立於西班牙的Clowns without border,其創辦人Tortell Poltrona,就是因一次以小丑身份服務難民營的兒童獲得啟發,繼而開展有關的義務工作。此組織主要在發生暴力衝突地區,或經歷天災的國家提供支援,並為兒童帶來歡笑。現時,有關小丑義工的足跡已遍及亞洲、歐洲、南美洲、拉丁美洲及美國本土,甚至早前的日本福島大地震,亦有他們的足跡。

 

  1. 香港小丑醫生:於1996年成立,而首間服務的醫院為瑪麗醫院,現時於全港6間公立醫院提供小丑醫生服務。

 

魔術義工

  1. Project Magic Belgium:於1982年由魔術大師大衛高柏飛(David Copperfield)所成立,主要透過義務魔術師教授病人魔術,再由病人向家人朋友作出表演,藉此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及培養積極的態度,有關服務強調醫護人員、病人及義務魔術師三者的協作。而這義工服務的誔生,是源於大衛有一次收到一封魔術師的自薦信,寫信人為一位20多歲需坐輪椅的青年。這啟發他相信魔術原來可以幫助人超越身體甚至心靈的限制。

 

  1. Open Heart Magic:於2003年成立,現時於美國芝加哥6個地區的醫院提供11的床邊魔術服務,藉此與病童建立關係,透過魔術減低焦慮,並協助病童及其家庭成員克服因病患而帶來的壓力。

 

  1. 香港愛心魔法團一群有志幫助青少年和弱勢社群改變生活困境,協助有需要人士的熱心年輕人,於2009年組成首間以魔法維繫關懷和愛心,貢獻社會的非牟利團體。除透過魔術服務長者、長期病患者、單親家庭,魔法團更藉魔術培訓建立青少年的自信心及抗逆力

 

木偶、布偶義工

  1. The Concerned Kids :團體於加拿大有超過20年的歷史,服務對象主要是幼兒園至Grade6學生(即等同香港小學六年級)。所有布偶操作者皆為義工,表演的劇目與社會情況息息相關,如校園安全、暴力、偏見、多元文化、以及與癌症共處等。

 

  1. 紅十字會紅十字布偶義工團:所有布偶由義工製造,而義工團主要目標是透過布偶將歡樂氣氛及人道精神帶給社會,每年6月間會進行義工招募。

 

  1. 街坊小子「街坊小子」木偶劇場於1977年在美國成立,目的是教導健全學童認識殘疾兒童的特殊需要。於1995年,由香港弱能兒童互助會及香港復康會共同引入,利用木偶劇宣揚平等看待殘疾兒童的信息

 

  1. 九讚頭客家布偶劇團:由九讚頭文化協會成立,主要由客家兒童負責操作布偶,亦有婦女義工協助運作團務,劇團成立目的主要是致力透過布偶表演,保存客家文化,現時有15位小義工,劇目包括:《橫山梨的故事》、《客家版龜兔賽跑》及《皓皓奇遇記》。

 

雜耍義工

  1. 小小共融雜耍家計劃:透過招募商界義工及能力障礙兒童,一同接受訓練,學習不同的雜耍表演,如轉碟、中國搖搖、馬戲球等。完成訓練後,一同到社區作巡迴表演,將歡笑及傷健共融的信息帶給社會。
  2.  

舞蹈藝術義工

  1. 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中國舞蹈藝術義工團2003年由香港教育學院畢業生及學生自發成立。以中國舞蹈作為義工服務的工具,結合不同藝術元素,如繪畫、音樂及攝影,籌組及推行不同主題的創新服務計劃,包括健康中國舞蹈培訓班、藝術家駐校計劃、傷健共融手語中國舞等。希望藉舞蹈推廣「藝術教育」、「傷健共融」及「健康教育的理念」。

 

  1. 聖雅各福群會心飛舞團:懷著熱愛藝術的心,藉舞蹈自由飛翔是心飛舞團成立的理想。有關舞團於2000年成立,致力透過舞蹈表演建立智障人士在社會上的正面形象。

 

有關綜藝義工的研究和服務技巧文章

  1. Ten keys for caring clown by Richard Snowberg

透過個人對綜藝義工服務的豐富經驗,列出10個要點提醒參與小丑醫生義工服務的義工:

 

  1. 服飾:避免穿著寛闊的衣服,以免碰撞到病房的器材,避免使用香水,服務前必須除下白手套,避免病菌傳播;
  2. 合宜身體接觸:小丑醫生應留心與服務對象之間的身體接觸,為避免誤會,可攜帶襟章,上面寫上可否給你一個擁抱,而服務對象有權選擇接受或不接受任何身體接觸。握手應由服務對象作主動提出,並因應他們的身體狀況而留意握手的力度及位置;
  3. 預備多種類的表演物品:小丑醫生應備有不同的物品及表演方式,如使用布偶或動物公仔等,藉此和服務對象打開話匣子;
  4. 先得同意才進入病房:為避免服務對象因小丑醫生突然出現而感到不安,在進入病房前,小丑醫生可輕吹哨子,以聲音吸引服務對象的注意,並獲得示意才進入病房,透過善用病房內物品,如慰問咭、鮮花、相片打開話題;
  5. 遵守探訪規則:留意可否使用塑膠氣球,攜帶小動物,而所送贈的小禮物需事前獲醫護人員同意;
  6. 積極聆聽,易地而處:當服務對象只想在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小丑醫生應用心聆聽,以同理心和體恤的態度作出回應,不宜否定服務對象所面對的處境,不要忘記小丑醫生的服務精神是關懷,而不是表演;
  7. 持誠懇態度,鼓勵服務對象:服務過程中,若服務對象提及死亡的話題,小丑醫生不需逃避,應用心聆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支持;
  8. 盡力而為,不問報酬: 不要期待從服務對象身上取得回報,表演時要留意對方的身體情況,盡量避免需要服務對象參與表演;
  9. 選擇紀念品:小丑醫生的服務對服務對象來說是一份最大的禮物,如要贈送紀念品,應避免太貴重,可考慮送贈相片、小丑自畫像、氣球、手工藝等,同時需接受會遭服務對象的拒絕;
  10. 抱持希望服務:小丑醫生不一定能在事前充份掌握服務對象的情況,部份服務對象亦可能因病重而無法作出任何反應,緊記小丑醫生服務的價值不單給病人帶來安慰,有時給服務對象的家人帶來支持同樣重要。

 

轉載http://worldclown.com/files/Ten_Keys_for_Caring_Clowns.pdf

 

  1. The Top 10 Puppet Skills to develop by Timonthy Brown

10項操作木偶的技巧:

 

    1. 木偶進入舞台:當木偶進入舞台時,木偶應模擬步上3級樓梯,再一步步向舞台中間前進,為使木偶的動作活靈活現,木偶向前移動的同時,應同時上下擺動,每完成向前、上下擺動的動作後都稍作停頓;
    2. 維持視線高度:木偶表演時,要穩定地維持在觀眾可看見的視線範圍,避免作過份的上下擺動,使觀眾失去焦點;
    3. 口部與台詞同步:操作員每發一個音節時,木偶的嘴巴應先打開,後再合上。如果是播放已錄製的台詞,由於語速可能太快,未能跟到每個音節,在這情況下,木偶的嘴巴動作至少要趕及每個字的第一個及最後一個音節;
    4. 說話時多運用木偶下顎:木偶操作員常見的問題是木偶說話時,不經意地抬起木偶的頭來說話,而正確技技巧應是透過上下移動木偶的下顎說話;
    5. 眼神接觸:木偶與木偶對話時應面對面說話,避免木偶集中面向觀眾,如有關話題涉及觀眾時,木偶才面向觀眾說話;
    6. 善用左右手:操作員普遍慣性使用右手操作木偶,為使木偶在舞台上更顯活靈活現,操作員應多訓練左右手同樣可操作木偶;
    7. 木偶手部的擺動:過份擺動木偶手臂會影響觀眾接收木偶說話的信息,故手部擺動的幅度應偏向較少;
    8. 同時擺動木偶雙臂:遇到需要拍手、擁抱、搬起物品,或表達興奮感覺的處境時,應同時擺動木偶雙手作表達;
    9. 木偶於舞台的位置:木偶一般較少在舞台四圍移動,但當木偶按劇情需要向前移動時,必須緊記要同步作上下擺動;
    10. 木偶離開舞台的程序:木偶離開舞台前,應模擬由上而下步下3級樓梯,再將木偶面向操作員,3次抬起木偶,並作前後移動後,便可離開舞台。

 

轉載

http://www.experiencepuppets.com/puppetrytrainingandresources.html

 

  1. Service evaluation of clown doctor humour in one English children’s Hospital by Dr Alan Glasper, Ms Cath Battrick, Gill Prudhee, Katy Weaver

研究主要從三方面探討小丑醫生的成效,包括:

  1. 對小丑醫生進行聚焦小組研究
  2. 透過問卷向病童、家長及醫護人員收集對小丑醫生成效的意見
  3. 由病童以繪畫方法表達剛進醫院及獲得小丑醫生關心後的情緒變化

 

有關研究重要的地方在於同時訪問了小丑醫生及接受服務病童的意見,一方面了解小丑醫生參與服務時遇到的困難,同時亦從病童口中直接得知小丑醫生服務的成效,該研究有助學者掌握如何協助小丑醫生發展和深化其服務。

 

轉載http://www.theodora.org.uk/images/stories/final%20paper.pdf

 

 

資料搜集及編輯義工:

楊子慧、洪曉偉、陳凱林

 

 

採訪稿

綜藝表演服務隊 

 

行義藝人

  提起“綜藝表演",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甚至曾經參與其中。然而,對於本局義工專才網“社區綜藝服務隊"(以下簡稱綜藝隊),你的認識又有多少呢?這支以綜藝表演服務為核心服務的義工團隊,成立至今已超過十二年,期間曾為不同機構、中心、醫院、院舍等服務,為服務對象帶來歡笑。

 

服務隊的源起

  2003年香港正受“非典型肺炎"疫症的困擾,為改善社會焦慮和負面陰霾,義務工作發展局(簡稱義工局)策劃了一個名為“黃金歲月退休人士計劃",招募45歲或以上人士組成一支義工服務隊伍,希望透過服務為社會帶來正能量。

 

曾金漢先生是其中一位成立初期加入的義工,一直服務至今。他表示此計劃頭三年是第一階段,期間不斷摸索服務隊的定位和目標;三年過後,正式命名為 “社區綜藝服務隊,並取消年齡限制,任何有志以綜藝表演參與義務工作的人士,並擁有一些綜藝服務的技能,再透過面試獲取錄後,即可加入。現時活躍的隊員有30多人,為回應龐大的需要,期望更多有志的朋友加入。

 

技能習得

  今天,每位隊員看上去都多才多藝,原來這些技能都是成員自費進修學習,並與隊員互相分享及切磋所得的。發展至今,服務隊內提供不同的培訓班,而且費用全免,貫徹了服務隊與他人分享的精神,而基本的要求是學習後須於1年內至少參與3次義工服務,實踐所學。

 

  此外,服務隊亦會教授其他團體義工,期望能協助團體建立綜藝表演團隊,現時有三個團體得服務隊的協助之下分別成立了一支魔術隊伍,服務他人。

 

人手安排

  隊員張見芳女士表示,現時服務隊恆常服務的機構有12間,而預約服務已排至20132月。但礙於人手所限,義工之間需要互相配合,發揮團隊精神,方能使服務順暢。她說:「現時我們有六個組長,每位組長負責一至三間機構的服務安排。我們必須發揮服務的熱誠,以愛心將希望帶給服務對象。」她舉例說,有一次服務需要自製近600份禮物,綜藝隊需早於一個月之前開始預備,並透過隊員之間的無私付出和熱心,方能完成。

 

  服務隊雖然以綜藝表演為主,然而背後還需要一些人力資源的支援。隊員馬立銘先生表示,現時隊員各施其職,例如有編排演出流程、演唱不同曲種(流行曲,粵曲,黃梅調)、文書工作、音響、司儀等。而他們對服務和表演都要求很高,既要熟記歌詞、又要與觀眾有眼神接觸、有些甚至自費購買表演服飾等,可見隊員的認真和熱誠。

 

難忘的經歷  千人伴奏

  要數難忘的服務經歷,馬立銘先生表示不能不提及一次參與「長者千人宴」的服務。他說:「該次服務其中一個環節,是一位成員上台負責獨唱,但偏偏獻唱時音響無故失靈,不能播放音樂。該成員在大家鼓勵下,終於鼓起勇氣清唱全曲,而台下觀眾亦拍掌和應,反應極佳。事實上,該隊員是一位連拿麥克風都會顫抖的人,那次服務可算是她個人的重大突破。」

 

  張見芳女士表示,難忘的事情有很多,例如有次一位婆婆知道綜藝隊隊員又再前往探訪她時,便一早起身包了餃子和粽招呼隊員。受到如此熱情的款待,隊員都感到窩心和感動,感到服務對象當義工是朋友一樣,彼此從而建立了深厚而長遠的關係。

 

目標與發展

  現時服務隊的表演和服務漸趨多元化,且充滿創意,曾金漢先生說:「其它機構的義工服務一向也有遊戲或唱歌表演,我們要發展特色,便要有所不同。」。故此,綜藝隊除了有魔術、唱歌、跳舞、扭氣球、玩遊戲、手工藝、扮演小丑等不同綜藝表演之外,還會將這些項目互相融合,作出新嘗試。談到未來,曾金漢先生表示服務隊正籌備將魔術與默劇共冶一爐,務求為服務對象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密切期待這個全新的演繹,期望為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士帶來更多歡笑和希望。

 

有關綜藝隊的資料,按此瀏覽:http://www.volunteerlink.net/newsletters/20090931/20090931.htm

 

香港紅十字會紅十字布偶義工劇團

 

小布偶 十分鐘的愛

想找一些刺激、好玩的義工服務嗎?那麼,你大可考慮向難度挑戰,加入布偶義工團,既要接受一人分飾多角的訓練,親身感受「台下十年功,台上幾分鐘」帶來的滿足感;亦可考驗自己如何在短短十分鐘,讓每一位觀眾都感受到你的愛﹗

 

「一腳踢 大打雜」

已經有十年歷史的「紅十字布偶義工劇團」,至今逾200名義工已接受訓練,累積演出次數達150場,並創作了不少多元化的劇目,向服務對象傳遞人道、健康、快樂和關懷等訊息。

 

做一場布偶騷,演出時間約為十分鐘,但實情卻是能花上你至少半年的時間,皆因主角、配角、道具、甚至場務都要學,都要識,名副其實的「一腳踢大打雜」。不過,這些「打雜」卻非常著數,因為義工本身可透過服務,學到不同的東西,如撰寫劇本、製作道具、搭置佈景、表演、音響和舞台走位等。

 

劇團的「開荒牛」兼第三屆香港傑出義工蘇玉萍女士表示,布偶本身有一定的吸引力,只要你手持布偶,不管大人細路都會主動發問,與你聊天,只要打開了話題,義工就可以輕易地將歡樂和關心,甚至將特定的訊息傳給他們。所以,布偶是一件能有效地與受眾打開話閘子的道具。

 

集創意、親子於一身

布偶義工亦很適合一些滿腦子都充滿創意的人,正如今屆團長兼有五年布偶義工經驗的宋芝苓女士(Queenie)坦言,自己是一個喜歡改變的人,而布偶剛好能讓義工發揮創意,非常配合自己的期望。難怪她投身義務工作後,就將「第一次的義工經驗」獻給布偶義工團﹗

 

本身喜歡當幕後工作的雷綺雯女士(Heman)雖只有一年的經驗,但已十分享受製作布偶,將關心一針一線注入布偶內。至於已為人母的曾為美女士(May)坦言,當布偶義工不只將愛與關懷傳給有需要的人,她還透過布偶進行親子活動,增進雙方關係。

 

六月招募        半年訓練

劇團負責人活動幹事藍志光先生表示:「現時世界各地的布偶劇團,大多是藝術層面的發展,屬義務性質的並不多,而早前有幸在藝術節,與各國世界級的大師切磋交流,確實有助提升劇團的技術,令服務變得更專業。在未來,劇團會重點培訓領袖,並期望將布偶擴展至心理支援的層面。」

 

如果你有興趣成為其中一員,就要留意每年六月的招募,參加者須年滿18歲,獲接納的義工,其後要接受半年的培訓,包括基本訓練如了解布偶的製作及操作,親手製作布偶,加上反覆的排練,就可加入正式的演出。如有任何查詢,可致電該義工劇團 2570 7146或瀏覽http://www.redcross.org.hk/tc/volunteering/volunteer_projects/community_service/puppet_theatre.html

 

圖片說明:(左起)

紅十字布偶義工劇團核心組員 曾偉美小姐May

紅十字布偶義工劇團團長 宋芝苓小姐Queenie

紅十字布偶義工劇團戲偶導師 蘇玉萍女士

紅十字布偶義工劇團核心組員 雷綺雯小姐He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