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號《全球貧窮與我們的生活方式》

 

引言

新年伊始,於2015年9月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正式啟動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期望在人類、地球、繁榮、和平、伙伴協作這5方面採取行動,並認同「消除貧窮」的工作必須與「應對氣候變化」,「構建經濟增長」和「解決社會需求」並肩而行。

 

今期,我們將跳出本土貧窮問題的框框,走進大世界,宏觀地探討「全球貧窮」的現況,同時微觀地了解如何透過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為「消除貧窮」獻出一分力量。

 

貧窮的定義

以滅貧為工作目標的樂施會表示,與貧窮有關的定義有:

絕對貧窮(Absolute Poverty):採用一個以客觀方法界定、未能滿足維生或基本生活需要的物品和服務水準的,便被界定為貧窮。

相對貧窮(Relative Poverty):對於社會上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如缺乏相關的食用、社交活動、生活條件及享受等資源,便屬貧窮。

貧窮線(Poverty Line):以貨幣單位量度貧窮的方法,在該量度單位以下的,便被界定為貧窮,但定義會受不同社會因素影響。「世界銀行」按照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 一種按不同國家的價格水準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計算,以每人每日可應付的總開支低於1.9美元(約港幣14.8元)為貧窮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則以家庭可支配相等收入中位的一半Half the median household income為相對貧窮線。

物質匱乏(Material Deprivation):愛爾蘭政府的匱乏指標,以11個項目反映現行的生活水準。缺乏當中兩個或以上即屬貧窮。項目包括:

1. 兩對完好的鞋子
2. 一件溫暖而防水的外套
3. 可以購買新衣,而不是二手衣服
4. 每兩天可以進食有肉類、雞或魚(或相等水平的素食)的餐一次
5. 每週可以吃烤肉或相等水準的食物一次
6. 過去12個月不致因缺乏金錢而不開動暖氣
7. 能令居所足夠溫暖
8. 每年至少一次為家人或朋友購買禮物
9. 可更換破爛的家俬
10. 每月可以跟家人或朋友一同進餐或喝酒一次
11. 最近兩星期內,曾有一個早上、下午或晚上出外消遣

 

以下為與貧窮相關的數據:

國際貧窮線的定義

每人每日的購買力平價(PPP)低於1.9美元(約港幣14.8元)

(世界銀行於201510月最新修訂)

全球生活費低於國際貧窮線的人口

7.02億人

(世界銀行《消除絕對貧窮、共享繁榮——進展與政策》報告)

最多人口收入低於國際貧窮線的國家

剛果民主共和國,87.7%

聯合國2013年人類發展報告

內地國家貧窮線

每人每年純收入2,300元人民幣(約港幣2,700元)

2011年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公佈)

內地生活費低於國家貧窮線的人口

9,899萬人

(中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公佈數字)

香港貧窮人口數目

每月家庭入息少於全港相同人數住戶的每月入息中位數之一半)

1,109,200

(政府統計處2012年第4季數據)

 

世界貧窮人口 

201510月前,世界銀行把每人每日的購買力平價(PPP低於1.25美元(約港幣9.8元)的人士界定為絕對貧窮。按此計算方式,世界銀行於2011年發表的世界貧窮地圖顯示(僅提供英文版),逾半人口為絕對貧窮人口的國家,主要位處非洲(按圖放大):

 

201510月,世界銀行《消除絕對貧窮、共享繁榮——進展與政策》報告中公佈新數據,將國際貧窮線標準從每人每日的購買力平價(PPP)低於1.25美元(約港幣9.7元)的界線,上調至1.9美元(約港幣14.8元)。在新標準下,2012年至2015年間,絕對貧窮人口總數有望從9.02億人下降到7.02億人,貧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有望從12.8%下降到9.6%,是首次回落至單位數字。

 

身處在香港,全球貧窮問題恍惚距離我們很遠,也看似是我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以下我們將探討日常的生活方式,將如何促成或緩減全球貧窮的問題。

 

消費與貧窮

消費是我們每日生活中必須參與的環節,付錢後把我們想買的東西買下,看似一個簡單又平凡的動作,背後卻與全球貧窮息息相關。作為消費者的我們,當然期望可以最少成本買到高質素的物品,原來此舉亦有可能為全球貧窮注入催化劑。

 

樂施會指出,由於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低,已發展國家的資本家紛紛前往設廠投資。而這些工廠之間,亦存在激烈競爭,廠家要以低價來爭取訂單,間接影響工人工資及保障。品牌商及廠家為了儘量貼近市場需要,以減少剩餘,增加利潤,往往在最後關頭才向廠方落單生產,導致位於生產線的工人不但工資低,每到旺季更要通宵趕工,工時大幅增加,甚至沒有假期,惡劣的更會非法僱用童工;為了減少開支,工廠環境惡劣,工人職業安全條件欠奉,因而造就不少「血汗工廠」的出現。

 

獨立女性線上平台HOKK fabrica,曾跟隨墨西哥裔攝影師Claudio Montesano Casillas,了解血汗工廠內的真實情況。

並以「Your Clothes, Their Lives:在孟加拉血汗工廠裡,他們過著這樣的不人道生活」為題,道出亮麗的品牌背後,不為人知的血汗故事。

 

此外,為了解決當前的生活問題,很多兒童都被迫或非自願地參與超長工時的工作,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數據,世界各地現有約2億1千5百萬兒童在為自己及家人的生計而勞作,其中有1億1千5百多萬兒童在從事危險工作。這些童工中,年齡最小的只有5歲。數百萬貧窮兒童沒有機會上學,一些兒童試圖兼顧上學和工作,但卻往往不得不輟學成為童工。童工問題剝削了兒童的就學機會,無法提升他們的脫貧能力,讓貧窮問題循環不息。

 

工作是為了維持基本生活,達到這基本目標後,我們便很容易被潮流帶動,追求物質上的美麗與品牌上的的優越。相反,以日繼夜地為我們製造的工人,卻未有因為我們的積極消費而受惠,在追求生活之前,連是否能生存也存疑。穿在我們身上、用在我們手上的,或許是「血汗工廠」的產物,我們或已不自覺地成為了全球貧窮問題的推手之一。

 

維持日常生活,我們不可能不買不穿不用,然而,我們可考慮參與道德消費,以維護工人的基本權益,本文後段將會介紹何謂道德消費。

 

氣候與貧窮

古人說天有不測之風雲,所以人無法預計或控制天氣變化。在現代,人的行為卻可能影響氣候,甚至引致「人為天災」。除了人為的剝削,人為天災也可加劇貧窮問題。

 

存在的貧窮問題未得以解決,但潛在的人為天災卻不斷加劇貧窮,阻礙貧窮國家的基本生計和發展。據樂施會資料顯示,過去20年,由異常天氣引發的災害增加4倍之多,90%全球暖化是人為的。每年,全球有超過二億人受「人為天災」影響;九成多的災害和受災死亡人數在貧窮國家和社區。同樣一次天災,在發達國家造成的的死亡人數為23人,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罹難人數為1,052人。由於貧窮人口於住屋,財產,設施,知識或其他防災知識有限,所以愈來愈多的反常天氣和人為天災對他們影響很深。

 

前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接受am730訪問時指出,氣候變化引致長者、低收入人士和戶外工作者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在香港,氣溫上升令夏天很難熬,於夏日炎炎的天氣下工作的地盤工人,在氣候變化之下工作,更加難受。

 

氣候變化除了引致貧窮人口的工作不便外,也令收成大大減少和糧價飆升。

 

跳出香港,看看其他國家的貧窮問題,受氣候變化影響,不少國家的貧窮人口糧價上升,而不少人是用四分三的收入來購買食物。據明報的通識教學小冊子的個案顯示:馬拉維在過去數十年,經歷多次嚴重旱災。於2012年,當地就發生持續旱災,嚴重打擊農作物收成,部份地區甚至莊稼顆粒不收,令國內超過16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玉米是當地的主糧,但持續乾旱及遲來的降雨,令部份地區玉米產量大跌40%。而國內玉米供應短缺,觸發當地玉米價格急升50%,結果令最貧窮家庭因無法承擔高昂的糧價而捱餓。專家指未來愈趨炎熱的氣候,將會觸發更多、更持續的旱災

 

2010年起,巴基斯坦已連續四年受水患困擾。季候風引發的暴雨淹浸巴基斯坦境內五分一土地,受影響的災民數以千萬計,災情尤其打擊信德省及旁遮普省的農作物收成。兩省可謂巴基斯坦的「糧倉」,全國的小麥及稻米都有賴兩省供應。洪水淹浸兩大「糧倉」,意味全國將面對糧食短缺及糧價上升的危機。有氣象專家指,氣候變化令季候雨變得更難預測,在欠缺有效預警下,貧窮人及小農的生計將變得更脆弱。

 

 

富裕國家的碳排放影響,以至貧窮國家越趨貧窮。氣候變化所造成的極端天氣,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尤其大,除了中國以外,發展中國家如非洲馬拉維的旱災和巴基斯坦的水災,嚴重打擊農作物收成,以至糧食價格急升,以及出現糧食短缺問題 。

 

2016年1月24日下午,香港天文台錄得59年來的最低溫——攝氏3.1°C,遠遠低於過往香港冬季平均氣溫的12°C-20°C。此不尋常的低溫,據「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的訪問,全球暖化的副作用是極地渦漩(Polar Vortex)減弱,造成北半球異常寒冷的冬天,而在這極端天氣下,中國大陸,越南農民面對著罕見的大雪,本港新界的農夫遭受嚴重損失,很多牲畜還有農作物都被凍死。在香港菜市場走走,亦會發現菜販怨聲載道,說收成不好,菜價增加,最後基層市民就要抵受極端天氣造成的昂貴糧價了。

 

飲食與貧窮

貧窮帶來糧食不足,地球上的糧食真的不夠嗎?有沒有想過我們日常的飲食習慣也會引致全球糧食不足,也加劇貧窮,造成惡性循環。

 

樂施會於2014年進行的《食品公司處理及捐贈剩食調查》指出,全球捱餓的總人口逾 8.4 億。然而,全球生產的6千兆噸農產品中,有13百兆噸是可食用但浪費了的食物。富裕國家每年浪費的 2 億多噸食物,相當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的糧食生產量。另台灣公共電視-紀錄觀點播出的貧窮短片集亦指出,全球生產的糧食有三分之一被丟棄,歐洲與北美國家丟棄的食物,足夠餵飽全球三倍的飢餓人口有餘。每年歐盟丟掉3百萬噸麵包,足夠供應西班牙全國食用。與此同時,非洲最貧窮的地方,一年還吃不到一次肉。生產、處理及分解大量這些被浪費的食物時,加劇碳排放量,破壞環境並引致氣候變化問題,承前文,氣候變化造成的極端天氣,影響貧窮國家的農業及畜牧業,繼而影響貧窮人口的基本生活。

 

把話題轉回我們熟悉的香港,原來香港的情況也很相似。據惜食堂統計,每天超過36百噸食物被棄置,食物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甲烷(一種比二氧化碳對地球損害多25倍的溫室氣體)。根據2011年樂施會的《食物通脹下貧窮家庭生活狀況調查》,612歲兒童及在職成人用於購買基本均衡營養食物的最低消費分別為每日47.5港元及66.6港元。但在職貧窮家庭平均每人每日的食物開支為30港元。因此,兒童及在職成人每日均缺乏基本均衡營養的膳食。若被棄置的食物能獲得妥善分配,將能受惠更多有需要人士。

 

環球小知識︰比較飲食來反映貧窮人士生活的指標

貧窮線是一個國家居民能夠滿足生活標準需要的最低收入,攝影師趙峰與經濟學家林惠義共同策劃The Poverty Line計劃,將貧窮線換算成每日平均值,藉由計算各國貧窮線下每人每天的平均開支,微觀地比較各國貧窮人口每日可負擔的食物,顯示不同國家貧窮人口生活質素的差異。

尼泊爾貧窮人口:每人每天只可用0.45美元(約港幣3.5元),於當地購買一塊牛肉

 

中國貧窮人口:每人每天只可用1美元(約港幣7.8元),於當地購1隻炸雞

 

南韓貧窮人口每人每天可用2.15美元(約港幣16.8元),於當地購20隻雞蛋

 

德國貧窮人口每人每天只可用6.61美元約港幣51.6元),於當地購買6塊披薩

 

美國貧窮人口:每人每天只可用4.91美元約港幣38.3元),於當地購買16個甜甜圈

 

澳洲貧窮人口:每人每天只可用8美元約港幣62.4元),於當地購買3塊肉排

 

 

即使同樣貧窮,在不同國家,窮人的生活質素也有差異。相較於發展中國家如尼泊爾,已發展國家如德國和美國的生活質素明顯較高。

 

也許,我們未必能直接幫助非洲的貧窮問題,但即使在香港,減少廚餘,珍惜食物,減低碳排放,已經是解決全球貧窮問題的一小步。

 

滅貧生活方式

1. 參與道德消費

    道德消費是一種以道德責任為主要原則的消費行為,令消費活動不致構成對人類、環境及動物的剝削及遺害,並進而促進弱勢社群、社會以至世界的整體利益。

 

2. 支持公平貿易

   「公平貿易」是保障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和工人有合理的工作環境與回報,有尊嚴地生活,生產者與商人建立更公平的貿易關係,減低對環境的損害,締造可持續發展的公義社會。

 

3. 了解品牌及廠商

    消費前了解品牌及廠商,於使用原材料、製造及銷售過程中,是否履行道德生產責任,監察企業運作。

 

4. 只買需要的
    很多時候我們會消費很多,甚至比我們真正需要的還多。如果我們養成一個習慣,只買足夠份量的物質,可以減少浪費。

 

5. 減少廚餘,減少碳排放

    平時吃飯時,盡量不要吃剩任何餸菜或米飯,也可以提出少飯,以及與他人分享食物。生產食物本來就需要用上很多自然資源(如水﹑土地﹑能源),分解廚餘時也會增加碳排放。

 

6. 減少購買進口食品,支持本地小農,善用資源

    世界各地的食品都是經過空運或海運到香港,運輸過程會有大量碳排放,支持本地小農生產,也可嚐到新鮮的食品。

 

相關機構及組織

關於滅貧
 
世界宣明會是一個國際基督教救援及發展機構,致力與全球貧窮社區合作,並不分宗教信仰、種族及性別等背景,協力解決貧窮及不公的根源,讓當地村民擁有發展所長的機會。
世界銀行設立了兩大目標,一)促使各國和國際社會共同努力在一代人時間內終結極度貧窮和促進“共用繁榮”;二)所有國家的全體公民均能提高生活水準。透過金融產品與服務支援發展中國家持續發展,達到“一個沒有貧窮的世界”的終極目標。
樂施會由19 個獨立組織組成的國際聯會,旨在共同推行消除貧窮和社會不公的工作,在國際上發揮更大影響力。
http://hkpic.crntt.com/upload/201512/19/104049908.jpg
聯合國的宗旨和工作以《聯合國憲章》中規定的機構目標和原則為出發點。由於《憲章》賦予的權利及其獨特的國際性質,聯合國可就人類在21世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採取行動,具體涉及和平與安全、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人權、裁軍、恐怖主義、人道主義和衛生突發事件、性別平等、施政及糧食生產等。
War on Want為英國組織,致力解決貧窮及人權問題的根源,透過維護工人權益、食物主權、地區及經濟公義達致有關目標。
 

關於消費

公平棧擔當公平貿易之橋樑,搜羅高品質的公平貿易產品予本地消費者,確保產品以善待大自然的方法生產,為保護大地出一分力,保障生產者得到合理回報,減少貧窮,並與本地社企合作,為本地製造就業機會。

    

公平点是「香港公平貿易動力」的品牌,在3個不同層面推動公平貿易運動,包括倡議及教育、建立生產夥伴、銷售公平貿易產品。每年協助超過35萬名於30多個國家的弱勢生產者及其社區,改善生活及地位。
Motherhouse由日本人山口繪理子於2006年成立,利用孟加拉特有的素材—天然黃麻與溫潤牛皮,透過當地人的雙手,創造世界一流的品牌包包。目標是透過顧客自發性地消費選擇,在孟加拉建立穩定且長久的經濟活動。

 

關於飲食

惜食堂是小寶慈善基金於2011年開展的首個食物回收及援助計劃,宗旨為停止浪費、解決飢餓。「惜食堂」團隊致力向本地飲食界回收仍可安全食用之剩餘食物,通過嚴格的食物安檢程序,再經中央廚房烹煮成營養均衡的熱飯餐,最後由物流團隊免費派發給社會上需要食物援助的人士。
港嘢將新界有機農場的蔬果和醬園的傳統天然生曬醬料烹煮成簡樸素食,帶到城市的餐桌上,跟大家分享本地農業和生產的故事,感受本地飲食的鮮美,實踐社區經濟,一起關心和思考香港城鄉共生的可能性。
樂餉社由一群充滿熱誠的人士率領,專注及致力對抗香港饑餓問題,減少高質素食物不必要地被送到垃圾堆填區。

 

相關書籍

「剩食」講解甚麼是廚餘,如第一部份探討工商界產生廚餘的成因,第二部份探討香港以及鄰近地區目前如何處理廚餘。第三部份關注的是家居廚餘。
作者相信垃圾都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

 

 

影片推介

The True Cost(預告片)
時裝紀錄片,紀錄了一幕幕落後國家,如孟加拉和柬埔寨製衣工人的工作情況,因為生產衣服對當地造成的土地污染、孟加拉Rana Plaza倒塌事件、還有瘋狂的消費者搶購廉價衣服等情景。

一百萬零一夜(預告片)
電影改編自印度作家Vikas Swarup的小說Q&A。以著名電視遊戲節目「百萬富翁」為引線,透過參賽者﹝即主角Jamal﹞所回答的7條問題,運用交錯時空的方式,描述貧民窟小孩的成長故事。

Blood Coltan (紀錄片)
對現代人來說,手機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有沒有想過,每部手機背後,是一個個有血有淚的故事-----鈳鉭鐵礦是手機的必需零件,為著爭奪這種價值連城的礦物,剛果境內每天都發生著不同的戰爭。